诊断上段小肠吸收不良致泻的化验有哪些?
Posted 小肠
篇首语:明明你一个人可以活的很开心的,偏偏非要学别人谈恋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诊断上段小肠吸收不良致泻的化验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诊断上段小肠吸收不良导致腹泻的试验主要有如下三种:
(1)右旋木糖吸收试验:右旋木糖口服后在空肠段吸收,不在体内代谢而主要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正常时,右旋木糖试验最能反映空肠的吸收功能。其方法为:空腹口服右旋木糖25g(溶于250ml水中),再饮水250ml,以促进排尿。正常时,服药后5小时内尿中可排出右旋木糖量为4.5~5g,如排出量为3~4.5g为可疑不正常,小于3g者可肯定为小肠吸收不良;或口服2小时后,测其血浓度,正常时大于20mg/dl。肾功能不全时,尿中排出右旋木糖减少而呈假阴性,但血浓度正常。肠道有大量细菌繁殖、胃滞留以及腹水患者,木糖经肾排泄也可减少而影响试验结果。由于摄入右旋木糖25g后,少数病人有上腹不适、呕吐或腹泻等不良反应,故有人改用口服右旋木糖5g法,正常人5小时尿内排出量应大于1.0~1.2g,如小于0.7g则为空肠吸收功能不良。其诊断价值与口服25g法相似,但不良反应减少。
(2)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应用放射性钴标记维生素B12,可测定回肠的吸收功能,方法为:先肌注维生素BB121mg,使体内库存饱和,然后口服60钴或57钴标记的维生素B12
2μg,测定48小时内尿中放射性含量,正常者应大于8%~10%,在回肠吸收功能不良或切除后,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如盲袢综合征)时,尿内排出量均低于正常。
(3)甘氨胆酸-呼气试验:口服14C-甘氨胆酸10微居里,正常人绝大部分在回肠吸收,经血循环到肝脏后再排入胆道,仅有极小部分排至结肠而从粪中排出,另一部分则代谢成14CO2通过肺排出。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胆酸后,4小时内肺内14CO2的排出量小于总量的1%,24小时排出量小于总量的8%。当小肠内有大量细菌繁殖、回肠切除或功能失调时,由肺呼出14CO2和粪内14
C排出量明显增多,可达正常人的10倍。
相关参考
胰原性腹泻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小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的腹泻,大便特点常表现为脂肪泻,临床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性脂肪泻的诊断须符合下列中的一项或多项: (1)病人有脂
胰原性腹泻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小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的腹泻,大便特点常表现为脂肪泻,临床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性脂肪泻的诊断须符合下列中的一项或多项: (1)病人有脂
对于长期腹泻、体重减轻、倦怠乏力、水肿以及维生素缺乏和电解质紊乱表现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诊断非热带口炎性腹泻首先要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鉴别,根据粪脂、胃肠X线
对于长期腹泻、体重减轻、倦怠乏力、水肿以及维生素缺乏和电解质紊乱表现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诊断非热带口炎性腹泻首先要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鉴别,根据粪脂、胃肠X线
吸收不良性腹泻从发病机理上可分为以下5种: (1)粘膜透过性异常:这是由于小肠粘膜的特殊病变,如绒毛或微绒毛的变形、萎缩等变化,使小肠粘膜的有效吸收面积和粘膜透过水和电解质减少所致,这种腹泻见于小儿
吸收不良性腹泻从发病机理上可分为以下5种: (1)粘膜透过性异常:这是由于小肠粘膜的特殊病变,如绒毛或微绒毛的变形、萎缩等变化,使小肠粘膜的有效吸收面积和粘膜透过水和电解质减少所致,这种腹泻见于小儿
食物中的淀粉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寡糖、双糖与三糖后,进入小肠经-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为小肠吸收。在生理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葡萄糖苷酶,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小肠上段
食物中的淀粉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寡糖、双糖与三糖后,进入小肠经-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为小肠吸收。在生理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葡萄糖苷酶,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小肠上段
判定脂肪泻的试验有: (1)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一般采用VandeKamer测定法,正常人每日摄入脂肪50~100g时,粪脂量均小于5g/d,脂肪吸收率大于95%。脂肪吸收率计算方法为:
判定脂肪泻的试验有: (1)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一般采用VandeKamer测定法,正常人每日摄入脂肪50~100g时,粪脂量均小于5g/d,脂肪吸收率大于95%。脂肪吸收率计算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