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医家对“心痹”是怎样论述的

Posted 胸痹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历代医家对“心痹”是怎样论述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胸痹”又称“心痹”。《素问·举痛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胸痹缓急。”并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胸痹候”提出其病机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唐·孙思邈在胸痹的针灸治疗上总结了许多有效经验,如“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胸痹心痛,天井主之”等。
  至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备,治疗方法也更为丰富。如《圣济总录·心痛总论》专列有“胸痹门”,并记载:“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太平圣惠方》在治疗方中列有“治卒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痹心背痛诸方”、“治心背彻痛方”等篇。观其方具有温通理气,活血通窍的显著特点。并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痛。”指出了本证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所客,正气不足,邪气偏胜所致。
  至明清时期对胸痹论述更多更细,对胸痹与胃脘痛、厥心痛与真心痛作了明确的鉴别。《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说:“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临证指南医案·心痛》徐灵胎也指出:“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明·李木延对其分别更为详尽:“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曰即死;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它脏邪犯心包支络”。近年来对胸痹之症研究更为广泛深入。认为胸痹一证病位在心胸,其发病与心、肺、肝、肾、脾诸脏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在治疗上不外“补”“通”二字,补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通血脉,导瘀血,疏利祛痰。

相关参考

中医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是如何论述的

中医对惊悸怔忡之病证论述颇多,最早《黄帝内经》中就一书,有关惊悸、怔忡临床证候及脉象的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中医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是如何论述的

中医对惊悸怔忡之病证论述颇多,最早《黄帝内经》中就一书,有关惊悸、怔忡临床证候及脉象的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中医对心悸的病机是如何论述的

由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病因如第130条,对病机的论述,历代医家每多与病因相提并论。兹将心悸病机分述如下:  (1)心血不足:劳心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产后不复,或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或慢性久病,血耗气

中医对心悸的病机是如何论述的

由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病因如第130条,对病机的论述,历代医家每多与病因相提并论。兹将心悸病机分述如下:  (1)心血不足:劳心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产后不复,或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或慢性久病,血耗气

历代古籍对淋证是如何论述的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论述,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尿路感染的基础。  (1)汉代以前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血溢血泄,淋门必之病生矣”“

历代古籍对淋证是如何论述的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论述,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尿路感染的基础。  (1)汉代以前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血溢血泄,淋门必之病生矣”“

中医对痢疾的病因病机是如何认识的?

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近代名家的认识,痢疾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外感时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

中医对痢疾的病因病机是如何认识的?

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近代名家的认识,痢疾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外感时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

历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论述有哪些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反胃”、“吐酸”、“噎膈”等症范畴。《千金要方》云:“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丹溪心法·翻胃》提出:“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

历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论述有哪些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反胃”、“吐酸”、“噎膈”等症范畴。《千金要方》云:“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丹溪心法·翻胃》提出:“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