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
Posted 史学
篇首语: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译: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译: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背景: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洛阳的兴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哪一年出生的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纺编写的( ),是一部( )体的通史钜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纺编写的(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 )体的通史钜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怎样成书的
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
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
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蹟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
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
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司马是迁北宋史学家吗
不是,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司马光是北宋的文学家,也是史学家,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史官忠于历史的本色,同时也体现了考证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有关的详解如下: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吕蒙正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2]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巨集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编年体通史叫什么名字
资治通鉴
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是怎样的?
司马光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
1019年,司马光诞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司马池是一个知识分子,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司马光幼年聪颖好学,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读书,求甚解,又有选择,他不喜佛、老,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其实司马光的成才与他父母对他当时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司马光五六岁时,想吃核桃就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马光独自在为难。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这样,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著,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但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即使对皇帝权贵也不说自己违心的话,赞成就是赞成,反对就是反对。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的时候,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知同礼院,改幷州通判。嘉祐六年(1061年)升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派领袖。无可讳言,但他襟怀坦白,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却也是公认的。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为邻。
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他举忠斥奸,不为身谋。在一篇《谏院题名记》上,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读书、游览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间隔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司马光的妻子死后,没有钱办理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们主张借些钱,也该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钜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将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全书计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处,还采用了野史杂志三百二十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严,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记述内容,比较真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资治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1086年9月,司马光病逝,终年68岁,朝廷赠以“太师”、“温国公”等称号,派专员扶灵柩返夏县安葬,諡“文正”。
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这本书是
《史记》吧
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缩写句子)
司马光是史学家
相关参考
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_____。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答案:A解析: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故本题答案选A。
为您整理了司马相如、司马防、司马迁、司马文森、司马乂、司马保、司马略等69位姓司马的明星名人。姓司马的名人伟人(26位)1、[文学家,诗人,辞赋家,文学创作]司马相如(司马长卿,代表作品有《子虚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_____。A、《史记》B、《资治通鉴》C、《汉书》D、《后汉书》答案:B解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_____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A、司马迁B、班固C、司马光D、陈寿答案:C解析:《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故本题答案选C。
百问中文整理了5位公元776年出生的名人及相关资料。1、独孤郁:77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815年去世。独孤郁(776-815年),字古风,河南洛阳人。唐朝史学家、散文家。中进士,始任奉礼郎,迁监察御史
脍炙人口的北宋时期的《画眉诗》的作者,是我国大文学家欧阳修。其诗曰: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画眉“百啭千声”的歌唱本领,点明了
洛阳春节饮食风俗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等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洛阳人过春
百问中文整理了孙伏伽、马纯一等16位故城县出生的名人明星及相关资料。1、官吏孙伏伽(孙伏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出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658年去世。孙伏伽,隋朝开皇年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
贺舒婷《我的北大之路》原文我的北大之路贺舒婷:Nothingisimpossible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陌上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
下列城市在古代曾经作为都城,以下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_____。A、洛阳:东汉、北宋B、西安:秦朝、西汉C、北京:西周、元朝D、南京:东吴、东晋答案:D解析:北宋都城是开封。因此,A选项不正确。秦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