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Posted 膀胱

篇首语: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淋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丹溪心法·淋》中指出:“执剂之法,并用流行滞气,疏利小便,清解邪热。其于调平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自利,心平则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闭遏,未见其有能出者也。”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发热恶寒,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补则犯实实之戒。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等,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盖虚则补之是也。早在明代《医宗粹言·淋闭》就对淋证忌补提出异议,认为:“淋证不可用补药……,此言一出,人皆以为治淋病者,不过渗湿、清热、利水而已。殊不知邪气蕴结膀胱者,固不可补,若气虚则渗泄之气不行,必须参、芪补气;血虚则不得滋润疏通,必须归、地补血。大抵肾虚宜补肾,以四物汤加知柏,或煎下滋肾丸;若气虚于下而不通者,宜补而升之。”诚如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云:“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淋浊》中提出了淋证的治疗原则为:“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
  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际可以总结出: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具体地讲,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伤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肝胆湿热为主者,治宜清泻肝胆;以三焦湿热为主者,治宜清化湿热,宣利三焦。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者,治宜补益脾肾;以肝肾阴虚为主者,治宜滋补肝肾;以气阴两虚为主者,治宜益气养阴。

相关参考

淋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临床上,辨明疾病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对于明确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立方遣药具有重要意义。淋证的辨证要点也不外此二方面:  (1)辨明证候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以膀胱湿热、

淋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临床上,辨明疾病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对于明确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立方遣药具有重要意义。淋证的辨证要点也不外此二方面:  (1)辨明证候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以膀胱湿热、

中医淋证的分类如何

中医对淋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中藏经》分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

中医淋证的分类如何

中医对淋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中藏经》分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

各类淋证的区别有哪些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诸淋证所共有。但各种淋证又有其独特的症状,兹分述如下:  (1)气淋:发病多与情志抑郁有关。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2)

各类淋证的区别有哪些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诸淋证所共有。但各种淋证又有其独特的症状,兹分述如下:  (1)气淋:发病多与情志抑郁有关。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2)

历代古籍对淋证是如何论述的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论述,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尿路感染的基础。  (1)汉代以前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血溢血泄,淋门必之病生矣”“

历代古籍对淋证是如何论述的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论述,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尿路感染的基础。  (1)汉代以前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血溢血泄,淋门必之病生矣”“

针灸如何辨证治疗淋证

针灸治疗淋证,古已有记载,如《东垣十书》中取关元、气冲治疗热淋;《针灸大成》中治淋证取复溜、丹田,小便淋血不止、阴户痛,取照海、阴谷、涌泉、三阴交;《神应经》中治气淋取交信、涌泉、石门、阳陵泉等等。 

针灸如何辨证治疗淋证

针灸治疗淋证,古已有记载,如《东垣十书》中取关元、气冲治疗热淋;《针灸大成》中治淋证取复溜、丹田,小便淋血不止、阴户痛,取照海、阴谷、涌泉、三阴交;《神应经》中治气淋取交信、涌泉、石门、阳陵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