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丛集性头痛,有哪些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如何?
Posted 头痛
篇首语: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何谓丛集性头痛,有哪些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丛集性头痛又称组织胺性头痛,可能与面部红痛症、睫状神经痛或偏头痛性神经痛及岩部神经痛等名称相近似,其临床特点是反复的密集性发作的头痛。其发病机制是患者头痛时头颅外动脉扩张现象,因此传统上列为血管性偏头痛特殊类型。但本头痛与内分泌紊乱无明显关系,更年期发作不见减少,发作时血浆中5-羟色胺并不减少,而组织胺升高,由于颈部血管对组织胺超过敏反应所致,紧张、饮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发,亦有人认为缺氧也可以诱发。
是不是有过敏体质的人易得丛集性头痛?
是的。前面已讲到该头痛又称为组织胺性头痛,而组织胺与过敏反应有重要关系。这种过敏反应为I型变态反应,花粉、霉菌、虾、鱼及蜂毒等作为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E抗体,此抗体与靶组织中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这些抗原,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这些介质使靶细胞的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丛集性头痛发病前无先兆,常在夜间或患者熟睡后突然发作,头痛剧烈而被惊醒,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开始在一侧眼眶周围或眼上方,迅速扩展到同侧额处,以至一侧面部,甚至同侧肩、颈部。疼痛性质为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站立时疼痛减轻,发作时多伴有同侧眼部、面部发红,流涕,鼻塞,流泪,颞动脉充盈及病侧皮肤温度升高,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极少超过24小时。发作多在同一侧,每天以十分规律的方式发作,少数病例可出现霍纳氏征,连续数周和数月后头痛停止。若间隔数月或数年再发作又称慢性丛集性头痛。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系由于头部的某些局部血管,主要为颈外动脉尤其是颞浅动脉分支,偶或颈内动脉系统出现急性发作性扩张所致。前已述说,丛集性头痛常与组织胺有关,亦有人认为本病为人体对组织胺过敏,以至面部皮肤和眼、鼻、口腔粘膜及脑膜血管的舒张,神经过度兴奋的结果。另一些人则认为,岩大浅神经内含有副交感血管舒张及分泌纤维,当其受到刺激即可导致发病。总之本病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
相关参考
关于该病有以下名称:丛集性头痛、组织胺性头痛(引起发作的唯一物质)、偏头痛性神经痛、自杀性头痛、霍恩纳综合征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患者均为男性,最小的年龄21岁,最大的56岁,春夏发病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 (1)麦角胺: 因本病发病迅速,头痛剧烈,口服吸收较慢,应用气雾剂吸入有效。剂量为036~108毫克(吸入1~3次),吸入后5分钟内血浆浓度达到高峰,80%的病人疼痛便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 (1)麦角胺: 因本病发病迅速,头痛剧烈,口服吸收较慢,应用气雾剂吸入有效。剂量为036~108毫克(吸入1~3次),吸入后5分钟内血浆浓度达到高峰,80%的病人疼痛便
根据头痛的特点,疼痛发作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诊断标准有:(1)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2)头痛时至少伴有下列体征中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痛在同一侧:眼结膜充血
根据头痛的特点,疼痛发作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诊断标准有:(1)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2)头痛时至少伴有下列体征中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痛在同一侧:眼结膜充血
(1)丛集性头痛:①周期不定的丛集性头痛;②发作性丛集性头痛;③慢性丛集性头痛。 (2)慢性发作性偏头痛。 (3)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丛集性头痛。
(1)丛集性头痛:①周期不定的丛集性头痛;②发作性丛集性头痛;③慢性丛集性头痛。 (2)慢性发作性偏头痛。 (3)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丛集性头痛。
(1)麦角胺:麦角胺片2毫克,每天2~3次。长期用药应注意其副作用。 (2)双氢麦角胺:每次0.2~0.5毫克,每日3次。 (3)甲基麦角酰胺:剂量为4~10毫克/天,个别病人需达16毫克/日才能
(1)麦角胺:麦角胺片2毫克,每天2~3次。长期用药应注意其副作用。 (2)双氢麦角胺:每次0.2~0.5毫克,每日3次。 (3)甲基麦角酰胺:剂量为4~10毫克/天,个别病人需达16毫克/日才能
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伤)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和膜下出血。由于出血的颅内占位效应,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加之血液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以直接刺激颅内的疼痛敏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