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证的中医治则有哪些

Posted 阴阳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梦证的中医治则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药在数千年与梦寐疾患作斗争的过程中,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根据,与梦证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梦证的原则体系。刘玉贤等总结这些原则及其规律,对提高临床梦证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宁心安神:梦是睡眠中心神活动的一种表现,所谓“梦造于心,其原则一。”(张景岳《类经·梦寐》)“梦者,寐中之心动也。”(朱熹《朱子大全集·答陈安卿》)
  中医认为,病梦的形成是由于某种淫邪侵袭,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等发生病理变化,反馈到睡眠的潜意识即“心神”中,形成种种不同的梦象。正如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谓的“因其所病,见于梦,此为病梦也。”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中亦曰:“若夫梦者,亦神不安之一验耳。”《灵枢·淫邪发梦》总结梦之本质及其形成过程曰:“正邪,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梦证既然为各种原因最终导致“神不安”所引起,即神不安乃梦证之本,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治则原理,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梦证,总以宁心安神为首要治则。清代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魂魄所主者,神也,故安神为治梦要诀。”同时,因宁心安神可在临床中具体操作,有一系列固定的药物如朱砂、磁石、琥珀、珍珠、龙骨、牡蛎、生铁落、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和方剂如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等,因此,又可作为具体治法应用。治则和治法的合一,可以说是梦证本于治病求本治则的一个特殊规律。
  (2)扶正祛邪:梦证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反映于梦中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败,决定着梦证的进退。治疗梦证,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愈,促进病理梦向生理梦的转归。故早在《灵枢·淫邪发梦》中就明确提出扶正祛邪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梦原则。
  ①祛邪:适应于邪气盛为主的梦证。中医认为邪气侵袭是引发梦证的重要原因,《内经》中把引起发梦的邪气统称为“淫邪”、“正邪”、“厥气”等。《灵枢经》中专门讨论梦的篇章即名为《淫邪发梦》。张介宾《类经·梦寐》释曰:“正邪者,非正风之谓也。凡阴阳劳逸之感于外,声色嗜欲之动于内,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谓之正邪。”致梦邪气可概括为原发性病因和继发性病因两类,前者包括躯体的外部刺激、内部刺激和精神情志变化三个方面,外感六淫宜解表安神,内伤七情宜调神安神,肠虫致梦就应驱虫安神;后者包括瘀血、痰饮两个主要方面,治以活血化瘀、祛痰化饮为法。《灵枢·淫邪发梦》在论述了十二种气盛所致的不同梦境之后指出其治则曰:“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写之立已。”
  ②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梦证。禀赋不足,或外邪袭内日久损伤正气,均可致虚证发梦。《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说明气“有余不足”均为发梦之因。《素问·方盛衰论》介绍了五脏虚衰之梦。《灵枢·淫邪发梦》在论述了“厥”气所致十五种虚证之梦的具体表现后明确指出了“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己也”的治疗原则。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证,治则或补气温阳或养血滋阴。
  (3)协调阴阳:梦证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有序变化稳态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并反映于梦的结果。《素问·方盛衰论》指出应“调之阴阳”,即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有序变化稳态,是治疗临床梦证的重要原则。
  ①损其偏盛:《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阴盛则梦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灵枢·淫邪发梦》亦曰:“阴气盛则梦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甚则两者均高于正常水平的梦证,临床上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盛亢热的实热证,宜“治寒以热”,用“热者寒之”即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宜“治热以寒”,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治疗。
  ②补其偏衰:是针对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甚则两者均低于正常水平的梦证的治疗原则。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素问·方盛衰论》曰:“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张介宾《类经·梦寐》注云:“三阳隔绝,则阴亏于上;三阴微弱,则阳亏于下”,阴阳俱衰而不能生化,导致各种梦证的发生,如阴虚不能制阳,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梦证,应补阴以制阳;阳虚不能制阴,出现阴寒偏盛之梦证,应补阳以制阴;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
  (4)调整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生理上以脏腑为中心,病理上以脏腑病变为关键,治疗上则以调整脏腑为基本原则。尤其是脏腑与精神情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愈使调理脏腑在以神志变化为基础的梦证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作用。《素问·方盛衰论》论述了五脏虚衰之梦;肺气虚,梦见白物;心气虚,梦见救火阳物;肝气虚,梦见菌香生草;脾气虚,梦见饮食不足;肾气虚,梦见舟船溺人。《灵枢·淫邪发梦》探讨了五脏气盛之梦:“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善哭恐惧,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临床上应正确辨别病属何脏及其寒热虚实,同时又要注意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此方能正确施治。如心气不足应益气安神,心血不足应养血安神,心肾不交应交通心肾,心虚胆怯应壮胆镇惊、安神定志,心火旺盛应清心泻火等。
  (5)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梦证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由于梦证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下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治疗梦证时,就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素问·方盛衰论》在论述五脏虚衰之梦中,就已经把季节因素考虑进去:“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同一脏腑虚衰致梦,季节时令不同,梦象不同,治疗亦应不同。

相关参考

梦证的中医治法有哪些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对梦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梦方法,如内服方药、针灸疗法、心理情志疗法等。徐兆忠等研究认为梦证大概有以下十六种治法:  (1)宁心安神法:梦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所

梦证的中医治法有哪些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对梦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梦方法,如内服方药、针灸疗法、心理情志疗法等。徐兆忠等研究认为梦证大概有以下十六种治法:  (1)宁心安神法:梦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所

淋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临床上,辨明疾病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对于明确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立方遣药具有重要意义。淋证的辨证要点也不外此二方面:  (1)辨明证候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以膀胱湿热、

淋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临床上,辨明疾病证候虚实,审察标本缓急,对于明确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立方遣药具有重要意义。淋证的辨证要点也不外此二方面:  (1)辨明证候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以膀胱湿热、

中医淋证的分类如何

中医对淋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中藏经》分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

中医淋证的分类如何

中医对淋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中藏经》分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

中医是怎样治疗多梦证的

多梦是指从睡眠中醒来,自觉乱梦纷纭,常伴有头昏神疲的一种表现。中医对多梦证的治疗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辨证论治  ①心气不足  症状:多梦易惊,失眠,神疲困倦,短气,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质

中医是怎样治疗多梦证的

多梦是指从睡眠中醒来,自觉乱梦纷纭,常伴有头昏神疲的一种表现。中医对多梦证的治疗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辨证论治  ①心气不足  症状:多梦易惊,失眠,神疲困倦,短气,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质

中医是怎样治疗恶梦证的

恶梦,是指梦境内容恐怖可怕,惊醒后常因梦境强烈而伴有严重的焦虑与恐惧状态,现代医学亦称为梦中焦虑发作。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辨证论治  ①肝胆郁热  症状: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急躁

中医是怎样治疗恶梦证的

恶梦,是指梦境内容恐怖可怕,惊醒后常因梦境强烈而伴有严重的焦虑与恐惧状态,现代医学亦称为梦中焦虑发作。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辨证论治  ①肝胆郁热  症状: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