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人格障碍?
Posted 人格
篇首语: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怎样理解人格障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人格的正常与异常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即使很严重的人格障碍者也具有某些优良的人格素质。至今没有诊断人格障碍的金标准。一般从统计学和社会学两方面进行判断,但临床上统计学标准难以用具体数据体现,而是与“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一般人”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人格障碍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明显而突出的和一般人不同。如一位美国人到中国来,其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也会和我们格格不入,但不能说他有人格障碍,因为他的人格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形成的。社会学标准是人格特征使本人感到痛苦,也使社会和他人感到烦扰,即“害人害己”。
(2)18岁以上才能诊断人格障碍。青少年对事情和处境的思维与反应形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人格一般在18岁后逐渐稳定,才可能出现“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人格障碍表现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但大多数具有异常行为的孩子成年后却是“正常人”。
(3)一个人以前行为正常而后来开始不正常,更有可能是“精神病”,只有一如既往的行为异常才可能是人格障碍。即人格障碍没有其他精神障碍那样具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其病程漫长且两头都难以确定具体日期。
(4)诊断人格障碍所依据的最主要的资料是长期密切接触的知情人,医生对患者的检查所得的印象是其次的。即人格障碍的诊断必须以纵向的一贯表现为基础,而不能仅依靠横向的短时接触。正如一个被单位辞退的人,在新单位完全是可以在短期内表现良好,但时间呆久了就会又出现明显的人际关系问题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临床上人格测验的结果也只作主要参考,不能代替诊断。
相关参考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则没有明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则没有明
假性人格障碍又称假性病态人格、类病态人格,指的是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例如脑炎、脑外伤、脑动脉硬化症、癫痫、老年性病呆时发生的类似病态人格的状态。除人格和行为改变外,这类病人大多伴有智能障碍以及
假性人格障碍又称假性病态人格、类病态人格,指的是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例如脑炎、脑外伤、脑动脉硬化症、癫痫、老年性病呆时发生的类似病态人格的状态。除人格和行为改变外,这类病人大多伴有智能障碍以及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
人格障碍者可以有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约1/3的人属于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但是,人格障碍与正常犯罪是不能等同的;罪犯的犯罪,
人格障碍者可以有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约1/3的人属于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但是,人格障碍与正常犯罪是不能等同的;罪犯的犯罪,
如何理解健全的人格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这是一个健全人格必有的一些特质,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有一定成就的人,都是拥有这些品质的人。首先自立,任何一个人不能够做到自立就不能真正的成
人格障碍者虽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因其不仅危害自己,还殃及社会及他人。那么,人格障碍如何自我防治呢? (1)人格障碍的预防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障碍,是在早年(一般在15岁以前)就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