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学知识 母贝对水体的要求
Posted
篇首语: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趣味科学知识 母贝对水体的要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养好珍珠母贝,首先要选择环境优良的水域,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对养殖场的环境要求不尽相同,我们首先简单地看一下海水育珠场的自然条件。
一般海水育珠场选择在风浪比较平静,从海湾中央至湾口潮流比较畅通的海区,水深5米左右,底质为沙或泥沙,冬季水温不低于13℃的地方。这里最好有适量的淡水流入,比重长期处于1.0180~1.0200之间,在雨季时海水比重也不低于1.0130,夏季最高水温不超过30℃最为理想。由于有适量的淡水注入,可以带来有机营养,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比重和透明度适中,珍珠形成速度快,质量也较好。
但是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固定不变的育珠场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评价一个育珠场的好坏,是以在收获的珍珠中,白色、粉红色系统珍珠出现率的高低,珍珠质的分泌速度和育珠贝的成活率为主要依据的。比重高的海区,海况比较稳定,育珠贝的成活率比较高。但饵料生物数量较少,珍珠分泌速度较慢,而且由于透明度较大,光照也比较强,因而奶酪色、金色系统珍珠的出现率高。而比重较低的海区,饵料生物数量较多,珍珠质分泌速度较快,透明度小光照弱,白色和粉红色系统珍珠的出现率高。但这种地方往往处在海湾的底部,离河口较近,海况变化较大,育珠贝的死亡率也就比较多。
从日本的海水珍珠养殖场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复杂的海岸线,及由此通过的暖流。以最普遍用来生产海水珍珠的马氏贝来说,比较适合的温度范围是13~27℃之间,最适合的温度是23℃左右。和人类生活的场合一样,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有人感觉热,有人感觉冷。各种贝的生活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日久天长,马氏贝练就了适应生存海底的体格,它还特别讨厌从低水温一下子到高水温的突然变化。夏天异常热的天气,如果持续几天,马氏贝的死亡率可能马上高得惊人。水温高和死亡率上升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呢?一般体温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变温动物,马氏贝和所有的海、淡水珍珠贝类都属变温动物。对于变温动物来说,只要温度上升,氧气的消耗量就增大,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如果这个过程超过了身体的适应能力,就会死亡或得病。相反,水温下降,生理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慢,最终也会导致生命的停止。因此,海水育珠场,一定要注意避开容易受气温影响的浅海,和那些水流量不稳定,时常可能被“淡化”的海区,以及潮流恶劣的地方。
海水盐分的高低,可以用比重来表示。盐度或比重对马氏贝的生活以及珍珠的品质有着微妙的影响。在水温变化低的情况下,对盐分比重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减弱,特别是盐分比重低的珍珠养殖场,劣质珍珠生产率高。
贝类的生活和鱼不同,它不是靠主动的游泳去寻找饵料,而是依靠潮流的流动来取食。水温、盐度以及氧气的多少,全凭海潮的流动而左右,实验结果得出,每秒10~15厘米的海流,氧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贝壳形成能力最大。
另外,许多珍珠养殖场,都是设置在海岸弯曲较为复杂的地方。这是根据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因素而定的,也可以说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条件上的要求。所以海水珍珠养殖,往往要用筏子(或浮子)之类的构造物来支撑,因为它既容易又安全。由于把深水筏子固定住要用锚,因此对水深20~30米的浅海比较合适。选择在弯曲多的,比较复杂的海岸、内湾、岛屿后边的海面,就是为了避免风浪冲击对筏子造成损坏。保护筏子,可以说是海水珍珠养殖中的最大课题。
淡水珍珠养殖,育珠蚌选择最多的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最好选择常年有水源保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较肥沃,水面无水生植物,底质淤泥较少,水深2米左右的水域。如果有微流水,面积几亩到几十亩均可,如果常年没有微流水,水面最好大些(100~300亩)。从水域类型上看,水塘、小水库如果水位起伏不大也可以选作育珠场。水质肥的外荡、湖泊和大中型水库中年龄较长的湖湾、库汊,只要饵料生物丰富,具有一定水流或风浪运动的内陆水体,都可作养蚌育珠之用。
作为珍珠生长所必需的成分,即钙的含量要求在10毫克/升以上,水的酸碱度以中性稍偏碱性为好。这一点和养鱼水体基本一致,而且一旦发现酸碱度不太理想,可以经常施用石灰来加以调节,同时也补充了钙质。
育珠蚌养殖场的水温,年平均达17~20℃左右,最高不超过38℃,最低不小于2℃,最适水温在23~30℃,这个温度范围是育珠蚌分泌珠质的最佳时期。为了获得充足的光能,育珠水域一般要选择向阳、通风,这样才有利于热的传导和水温的恒定一致。水温还通过影响水的溶氧量,间接地制约蚌的呼吸、代谢和氧的消耗。因此生产中,最好根据季节改变水位和育珠蚌的吊养水层。
一般年日照数在2000小时、无霜期230天以上的地区气候温和,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而这些浮游生物则是育珠蚌直接的饵料。淡水中的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其中浮游植物在养蚌水体中更显重要,一方面育珠蚌主要靠食浮游植物而生长,另一方面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还可为水体提供氧气。据试验,育珠蚌在小于3毫克/升溶解氧的条件生长困难,最好在6毫克/升左右。
这就要求水体光合作用的条件优良,光照充足,还有一定量的CO2和无机盐类,以适合浮游植物的发展需要。水中的浮游植物也有不少品种,据我们目前所知,浮游植物(或称藻类)中金藻、硅藻、裸藻、甲藻和绿藻是蚌爱摄食的,而蓝藻中的多数种类却不很理想。
藻类多了,水的透明度就会变小,三角帆蚌要求水的透明度在25~35厘米左右,太小就是水质太肥了。对褶纹冠蚌却可以适当肥些,透明度可在15~25厘米。由于藻类都像高等植物的叶子一样有色彩,所以水也就有了各种颜色。某种颜色越浓,说明某些藻类越多,水也就越肥。根本没有藻类的水,从养蚌的角度看是最瘦的水,而藻类过多而衰败的水,又是不适宜的老水。要使水中的藻类达到我们的要求,既有较好的品种结构,又有恰当的数量——不多不少,而且新陈代谢不断更换,永不老化。看来也并不容易。用一句行话来说,这样的水叫“肥、活、嫩、爽”,有经验的养殖技术人员就是凭观察水色来进行生产管理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显微镜去观察水中的浮游植物,看看到底有哪些种类。
相关参考
我们知道,天然贝类都是生活在水底的,它们喜欢在泥沙中爬行。但是生产上为了达到有计划的“放牧”,就要把育珠蚌拴养在水体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水层,以达到均匀分布,充分利用水体空间
给育珠蚌实施手术后,育珠蚌(也叫珍珠母贝)就要在水中开始孕育珍珠了。如何养育好正在孕育珍珠的母贝,又是一个关系到珍珠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生产环节。生产中应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母贝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珍珠是珍珠母贝在特殊的情况下,由外套膜的外表皮细胞所分泌的珍珠质形成的。人们通过对天然珍珠的形成进行长期研究后,又对人工培育珍珠作了反复的试验。目前生产不仅能够培育出有核珍珠和无
珍珠母贝也像其他任何动物一样,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原因,在其生命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疾病。特别是在人工养殖和进行了育珠手术后,由于改变了它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密度,所以影响到育珠蚌的健康
珍珠生产的优质高产,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珍珠母贝本身的素质、手术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和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为的生产管理。在这一节里,我们着重谈谈手术过程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在选择了优质
海产贝类中能产优质珍珠的共有3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珍珠贝科的种类。主要有盘大鲍、杂色鲍、马氏珠母贝(现在也称合浦珠母贝)、黑蝶贝、白蝶贝、企鹅珍珠贝、红蝴蝶珠母贝、马渣坦珠母贝、红海珠母贝、
在养殖水体,珍珠母贝经过2~3年的孕育,就可以采收到珍珠了。如果超长时间不采收,较大的珍珠会使外套膜负荷沉重,从而导致珍珠附壳或脱落,严重影响珍珠生产的质量和产量。每年入冬后是采收珍珠的适宜季节。
在人工养殖珍珠的采收时,我们往往发现,一个珍珠母贝中的珍珠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前面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珍珠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珍珠色彩
在国内有核珍珠的生产以海水珍珠为主,原因是海水珍珠母贝较大,插核部位也不在外套膜,而以内脏囊为主。现在向大家作简单介绍。 有核珍珠的人工珠核,一般选择淡水产的背瘤丽蚌和猪耳丽蚌的贝壳制成。也可以
珍珠母贝到底是如何孕育出珍珠来的呢?这在古代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时候,是根本无法知道的一件神秘事情,就是在今天,连珍珠产地的许多人,也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对于珍珠产生的种种传说、神话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