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常识 什么是化石

Posted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动物常识 什么是化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青少年朋友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讲解员总是告诉大家,在人类还未诞生之前,地球上还存在过什么动、植物,它们是如何如何生活的,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的……这些死去的生物被他们讲得活灵活现,就仿佛是他们亲眼看到似的。他们是怎么知道地球上曾存在过这一天的呢?是根据化石。那么化石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化石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埋藏于地下,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的石头。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植物的形状特征,古生物学家们便是根据这些特征,确定出它们是何种动植物。若是动物,则还要运用解剖学的原理,勾画出它们的骨骼,补充上它们的肌肉和皮肤,便画出了它们的体形图或雕塑成模型了。

    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的生物之所以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要有生物本身和地质环境双方面的条件。首先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中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它们是由无机物组成的硬体,与皮肉、内脏等软组织相比,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而消失,因此成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而那些软组织易遭氧化和腐烂,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化石都是骨骼和贝壳的原因。第二个条件是生物死后要有它们被迅速埋葬起来的地质环境。如海洋和湖泊中,泥沙沉积迅速的地方,生物保存为化石的机会就多,否则即使生物有硬体,如果死后长期暴露在地表或泡于水中不被泥沙所掩埋,也会被风化作用破坏或其它动物吞食,不能形成化石。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无机物的形态类似生物形状(如海底锰结核、树枝状痕迹等),但它们并不是化石,因为它们不是生物;而现代才被泥沙埋藏的生物遗体,如动物,即便皮肉烂掉,仅有白色的骨头,也不能称为化石,必须经过沉积物形成岩石的过程,使骨头也变得坚硬如石,这才能叫化石,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25000年的时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种种条件,各时代的古生物只能有一小部分由于条件适宜而成为化石,再考虑到成为化石期间遭受的种种破坏作用及现在还没有发现到的化石,已收集到的化石仅占当时古生物数量的很少一部分,它们对古生物的记录必须是很不连贯、很不完整的,致使有些生物绝灭之谜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化石有不同类型,这是由于埋藏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在特殊的环境中避免了氧化和腐烂,如西伯利亚冻土层的猛犸象、波兰斯大卢尼沥青湖里的披毛犀、我国抚顺煤田中包含完整昆虫的琥珀等。但这类实体化石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生物仅能保存硬体部分,而这一部分也要经过石化才能形成化石,石化作用有:

    矿物质充填,无脊椎动物硬体结构中多少都留有空隙,当硬体掩埋日久,空隙往往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变成致密坚实的实体化石;脊椎动物骨骼,其髓质消失留下的中空部分同样易受矿物质填充而增加了重量,这也是中药店收购龙骨时,鉴别是龙骨还是骨头的一种方法。

    交替作用,在石化过程中原来硬体的物质成分被地下水溶解带走,而水中的矿物质沉淀在被溶解的孔洞中。若是沉淀与溶解速度相等,就能保存原 来硬体的微细结构。如硅化石,大家都能在硅化石上看到年轮和细胞的轮廓。

    升溜作用,生物被埋藏后,体内不稳定的成份经分解,挥发消失了,仅留下了稳定的成份,形成薄膜保存下来。如树叶,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经过升溜作用,氢、氧全都跑了,仅剩下碳,形成了碳质薄膜。

    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生物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出了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最常见的是植物叶子的印痕。有时带硬壳的动物死后壳体张开,泥沙充填进去,在固结成岩后地下水又把壳体溶解,在围岩与壳外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外模,在泥沙与壳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了内模;如果壳体张开不大,基本保持原状,那么充填进的泥沙成岩后就称为内核,若是动物死后壳体不张开,当贝壳溶解后就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洞,此空洞如再经充填,所形成的核则称为外核。

    遗迹化石是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从足迹的大小、深浅及排列情况,可以推测该动物身体的轻重,行走时是慢步、疾驰还是跳跃,足迹是爪型还是蹄型,由此可以推知该动物是食肉型还是食植物型。例如:发现地上有两排足迹化石,一排小有蹄,一排大有爪,行距由远而近,步幅由小变大,经过一段混乱后脚印又出现了,但只有 一排大而有爪的足迹。这串系列脚印所表现出的含意,是大家都会看明白的。

    属于遗物方面的化石,是指动物的蛋化石和便化石。我国河南省西峡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称得上是世界奇迹。成窝迭垒的恐龙蛋分布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颜色不同,大小不等,形状也不一样,对研究恐龙当时的生活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粪便化石中鱼类化石比较常见,可以根据形状、大小来分析,如螺旋状的粪便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肠道的鱼类排泄的。

    化学化石有些生物的遗体虽然不能保存下来,但有机体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地层中。它所具有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存在过。国外的专家们曾对三亿年前的鱼类、1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做过化学分析,得到了7种氨基酸。我国在1994年从河南省西峡县恐龙蛋化石群中,在一个软蛋化石中也提取出了动物的 rNA和 dNA(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因此通过对化学化石研究,对探明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阐明生物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朋友们,现在你们开始明白自然博物馆中那些复原图及雕塑是怎么来的了。对,都是通过化石复制出来的。是化石使我们看到了史前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身影)。

相关参考

动物常识 什么是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生活于距今1亿6000万年的中侏罗世晚期,属蜥脚类恐龙,共有3个品种,其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新疆、甘肃等地。由于它的化石1952年首次发现于四川宜宾的马门溪因而得名。  马门溪龙是在中国发

海洋生物 “活化石”--鲎

   海洋中有一种体形似瓢的甲壳动物,即肢口纲动物--鲎。我们常见的鲎为中国鲎。   鲎是甲壳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个体可达60厘米以上。身

动物常识 中华鲟

   属鱼纲,鲟形目。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经济鱼类,有着1.4亿年的悠久历史,人称水中“活化石”,是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   中华鲟多产于长江

动物常识 几丁虫

  已绝灭的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古生物化石。单体或群体。大小50~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500微米。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

化石记录

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是“挖掘”的意思。化石这一词最初是指史前时期植物和动物的遗体以及岩石和矿物。由于化石化的过程通常很慢,结果只有动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如骨骼、牙齿、壳才能保存下来。偶尔

粪化石Coprolite

粪化石(来自希腊文кopros,“粪”的意思)  变成化石的粪球或动物的粪便。在典型情况下,粪化石呈圆形,管状,小球状,粪便化石常与鱼类、两栖类以及哺乳动物的化石伴生。粪化石的形态和外部特征可以得到排

植物常识 植物中的活化石——银杏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残垣,常常能看到一株株参天大树,枝干挺拔,扇形叶片郁郁葱葱,夏末秋初,枝头结出一簇簇如杏子一样大小的果实,剖开后种皮雪白。这种树就叫银杏树,也叫白果树。银杏树的历史,从挖掘出

古动物学Paleozoology

研究动物化石的学科。下分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研究无脊柱动物化石,如原生动物(即极其微小的单细胞动物)、蛇类、珊瑚和海星等多种多样的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研究鱼、爬行动物、鸟和哺

微化石Microfossil

一般只在显微镜下方能看到的化石。微化石对石油地质工作者特别有用,因为它们体型小,钻头破坏不了。通常只有无脊椎动物,像有孔虫、放射虫、牙形石和介形类的遗骸,才能成为微化石。植物微化石主要是硅藻和其他某些

海洋生物 鹦鹉螺

  鹦鹉螺属于头足纲中的四鳃类。古老的头足类与鹦鹉一样有不同形状的贝壳,但现在大都灭绝,唯一余下的只有在海底生活的鹦鹉螺了。所以,鹦鹉螺是一种“活化石”,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是动物进化系统研究中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