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有哪些?
Posted 脓肿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耳后骨膜下脓肿或称耳后脓肿,此病偶而可由外耳道疖肿引起,但绝大多数耳后骨膜下脓肿见于中耳乳突炎的并发症之中,为最轻的一种,预后较好。因本病为乳突腔化脓,骨质破坏,压力向外扩展形成,若脓肿穿破骨膜和耳后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可长期不愈。
临床表现多为耳后红肿,疼痛,压痛明显。耳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耳后沟存在,耳廓被推向前、外方。脓肿穿刺抽吸时,可得脓液。
本病的治疗,应早期切开排脓,置入引流条,每日换药1次,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待局部脓肿控制后,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中医认为本病属“脓耳变证·耳后疽”之范畴,其病机多为邪毒内蕴,灼腐完骨。若耳内流脓黄稠,耳深部疼痛,耳后肿胀压痛,或肿胀处有波动感;全身见高热烦渴、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毒炽盛之证;应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仙方活命饮加味治之:金银花30g,白芷15g,天花粉15g,防风、川贝母各12g,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各15g,陈皮12g,穿山甲10g,皂角刺12g,青黛12g,夏枯草15g,生大黄10g(后下),野菊花20g;水煎内服。若见耳后疽溃破,时溢脓水,质稀而白,疮口黯淡,久不愈合,反复发作,可补益气血,托里排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味。(药物运用见问题22中脾虚湿聚型)。
相关参考
鼻源性硬脑膜外脓肿常继发于急性额窦炎和额骨骨髓炎,为窦壁破坏或静脉炎所引起而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形成局限性脓肿。病状为持续性头痛、发热,多为急性鼻窦炎症状所掩盖,诊断比较困难。其头痛夜间为甚,有额窦区叩
应急处理有。①开髓引流。降低牙髓腔压力或缓解根尖部的压力引起的剧痛。②切开排脓。急性根尖周炎至骨膜下或黏膜下脓肿期应在局麻下切开排脓。③安抚治疗。④调。应降低咬、减轻咀嚼压力。⑤消炎止痛。一般采用口服
本病的诊断主要应依靠上述临床表现。肾盂肾炎经抗菌治疗后,反出现发热、恶寒、腰痛、肾区叩击痛及压痛等病情加重趋势,则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尿路平片,可见肾区密度增加,肾轮廓不清,腰大肌阴影消失,脊柱凸向健侧
本病的诊断主要应依靠上述临床表现。肾盂肾炎经抗菌治疗后,反出现发热、恶寒、腰痛、肾区叩击痛及压痛等病情加重趋势,则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尿路平片,可见肾区密度增加,肾轮廓不清,腰大肌阴影消失,脊柱凸向健侧
慢性肥厚型鼻炎是以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其鼻粘膜长期充血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肥厚,有时骨膜增殖,鼻甲骨呈实质性增生。一般下甲最重,下鼻甲前、后端和
硬脑膜外脓肿是发生于颅骨骨板与其相邻的硬脑膜之间的脓肿。其感染途径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炎症经破坏、缺损的骨壁或随血栓性静脉炎侵入颅内,在颅中窝或颅后窝之硬脑膜与骨板间形成脓肿。 临床表
耳源性脑脓肿通常位于大脑颞叶或小脑,可由中耳和乳突感染直接扩展或通过血栓性静脉炎引起。脑脓肿多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有胆脂瘤存在,在产生脑脓肿之前,总是先有硬膜外脓肿形成。脓肿一般为单发,致病菌
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称为肾周围炎,如果发生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 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90%),致病菌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最常见,小部分(10%)是
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称为肾周围炎,如果发生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 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90%),致病菌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最常见,小部分(10%)是
前列腺脓肿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同急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最好经脓液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后选用,以促进炎症的吸收,消除和控制炎症。中药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欲成脓者加黄芪、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