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中是否须作脊柱融合?
Posted 脊柱
篇首语: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中是否须作脊柱融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前路或后路摘除腰椎间盘的手术中,都可完成椎体间的融合术,但脊柱融合术会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延长卧床恢复的时间。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是否需要作脊柱融合呢?
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椎间盘长期的退行性变本身就会引起脊柱的不稳定,椎体间盘出现异常活动、小关节错位或出现急性炎症,从而引发腰痛的症状。另外,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小关节、棘突及椎板被不同程度地切除,椎间盘组织也被摘除,也可能造成脊柱不稳。因而,有人提出手术中应融合不稳定的腰椎节段,以提供最大的稳定性,消除因该椎间隙不稳定而造成的疼痛。
但是,腰痛的症状并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脊柱不稳,突出物压迫硬膜囊等原因也可能引起腰痛,解除压迫后腰痛会自然消失,对这类病人施行融合术是不必要的。还有许多因脊柱不稳而导致腰腿痛的患者,通过腰、腹肌的锻炼辅以腰围等保护措施,也可以缓解症状避免手术。可见,并不是所有腰椎间盘摘除术都须同时作脊柱的融合,而且,腰椎的椎体间融合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和并发症,如植骨可能脱出,可能形成假关节等。
那么,究竟哪些患者须作脊柱融合术呢?对于脊柱有明显异常活动或椎间盘摘除术后合并脊椎滑脱并有较重腰痛的病人,可行植骨融合术。对术中小关节切除较多或作全椎板切除者,由于会造成真正的脊柱不稳,也可在术中作上、下椎体的融合术。
相关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摘除手术,是一种开展时间较长,疗效较为肯定的手术。但即使如此,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还是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增加病人痛苦,有时甚至导致患者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医生和需要进
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症状虽经缓解但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复发。他们中的许多人,需经第二次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患者“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是指手术从身体前侧、即腹部开始,逐层进入腰椎前方,摘取椎间盘。“前路”手术原本采用经过腹腔的入路,但因术后可引起肠梗阻等胃肠消化道功能紊乱,现多用腹膜外入路: (1)患
所谓“后路”手术,是指手术入路从背部切口开始,逐层进行。“后路”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典型过程如下: (1)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或取俯卧位或改良俯卧位,避免胸、腹部受压。
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易压迫马尾神经,一旦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症状,应及早手术,摘除椎间盘组织,使马尾神经充分减压。同单侧间盘突出的手术相比,中央型腰椎间盘摘除术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1)为尽量保持
腰椎功能位片是让患者在屈曲位或过伸位照侧位或斜位片,或是左、右侧屈位照正位片。用以显示脊柱运动状态下病变部位的情况,对于有脊柱不稳定趋向的腰背痛患者尤为适用。 侧位屈曲位及伸展位片,可以显示腰椎在运
骨盆持续牵引法是脊柱牵引中比较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患者卧硬板床,用骨盆牵引带绕腰部固定,带的左右两侧各连接一根牵引绳至床的足端,或用双下肢皮牵引引出牵引绳,牵引绳通过滑轮后每侧悬挂5~10kg重物,床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部位较深,术前或术中准确定位,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临床上最常见的椎间盘突出部位在腰椎4、腰5或腰5、骶1间,可采用术前或术中定位法。而对于腰3以上的椎间盘突出或腰椎先天
牵引是非手术方法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的一种,它主要是利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向相反方向的牵拉来达到治疗目的。 (1)腰椎牵引可使腰椎间隙增大,主要是腰3、腰4、腰5和骶
许多人认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越重越好,尤其是一些患者以为按摩治疗越有力就越有效,其实,这是对手法治疗的片面认识。 推拿手法是一种技巧。作为治疗的基本手段,手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