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什么影响?
Posted 伤寒论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素问·热论》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什么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素问·热论》构筑了热病六经分证的框架,《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素问·热论》只提及实热证而没有论及虚证、寒证。《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虚证、寒证。
《素问·热论》所述传变方式是先三阳后三阴的六经单传。《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循经”、“越经”、“直中”、“合病”、“并病”的传变方式。
《素问·热论》对热病的治疗提出汗泄两法,《伤寒论》则提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素问·热论》在热病禁忌护理方面提出忌多食、食肉,《伤寒论》补充了“劳复”,从而使热病的证治理法趋于完善。
相关参考
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着作。把《素问》、《灵枢》记载的方剂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合称为经方。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称
含两义:指夏天的暑病,指一切因外感引起的热病,见《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即指广义的伤寒。泛指热性病。
汉光武帝建武十三至二十六年(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的传染病流行。汉灵帝建宁四年至中平二年(171—185年)之间,曾有五次疫病流行。东汉南阳名医张仲景基于伤寒病的猖獗流行,刻苦攻读《素问》、《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迨至温病学说
西汉中晚期,《内经》成编,当时并未分为《素问》、《灵枢》。统称为《黄帝内经》,共18卷。见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 东汉,《内经》一书存在,是否完整不详。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内经》分为
本文对张仲景的方药剂型和药物炮制,方剂的治法做了初步探讨。笔者统计,《金匮》和《伤寒论》剂型中汤剂占80%,其他剂型占20%,丸剂25首,散剂27首,酒剂13首,洗剂3首,熏剂1首,坐剂2首,擦剂1首
指由于刀剑所伤,失血过多的病人。指平素经常有疮、疡、疖、痈的病人。对这种病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不可以用发汗法,若汗出就会引起痉挛。
伤寒是病名,为外感热病的总称。如《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而引起的外感热病。而狭义伤寒是指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此处伤寒是广义伤寒,系外感
指患病后已使用过发汗法或平素多汗的人。对这种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不应再发汗,若再发汗,就要产生精神恍惚,心烦,小便后尿道疼痛等症状。
熬是煮烂或煎干。煮烂:如猪肤汤(张仲景《伤寒论》方。猪肝一斤,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匀)中的熬香,就是煮烂而有香气。煎干:例如煎膏药(指薄贴)又称熬膏药,把药物放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