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提出了怎样的独特诊治方法?
Posted 黄帝内经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帝内经》提出了怎样的独特诊治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受古代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影响,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形成了自己的诊治方法。
在诊察方面,充分发挥医者眼、耳、鼻、手等人体感官的自然机能及其病者的自身感受,最大限度地获取对辨别病情有价值、有意义的客观体征与病证。这种诊法是基于脏象理论,即《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在治疗方面,使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治疗疾病,又有针灸、按摩、精神疗法、饮食调养等单独使用或配合实施。治疗中充分发挥人与自然两大要素的作用。
相关参考
《内经》根据药物作用的主次确立“君、臣、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指出方剂中,针对病变主要方面,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称为君药。辅助君药以加
(1)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原理至今仍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这一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
(1)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在中国古代,当意识到解剖不能直接揭示生命现象与指导医疗活动后,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方法,首先对生命现象及与其相联系的各方面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内容中的“共相”提取出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于《内经》,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于《内经》,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
经文提出了大、小、缓、急、奇、偶(重)、反佐等方剂的分类: (1)大方:即药味多而药量小的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又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食物对人体健康和医疗上的重要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率先提出了食疗的概念。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是把食物的药用作用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其名著《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耳针”是指借助人的耳部诊治疾病的医疗方法,是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家就积累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认识。根据《灵枢》的
气,一指药物、食物中成分,鼻嗅可知;二指人体之气,如卫气。味,指食物、药物的成分,口尝可得。形,指人体和构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如脏腑五体。精,是人体中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味、精、形之间
中医认为阳痿是因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坚而不持久,以致不能性交者。在《内经》中称其“阴痿”,直到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首次称谓“阳痿”。阳痿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