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具有怎样的方法论特点?

Posted 生命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帝内经》具有怎样的方法论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在中国古代,当意识到解剖不能直接揭示生命现象与指导医疗活动后,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方法,首先对生命现象及与其相联系的各方面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内容中的“共相”提取出来,按其形态、功能格局、演化方式进行分类,并将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表达,进而以类相推,探讨生命现象的机理。

  (2)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把生命现象放在其生存的环境,即自然、社会进行总体的直观察验。并接受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指导,将这种观察引向理性认识的层次。古人观察到人的生命活动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形成了“天人一体”观念;观察到生命能力与躯体形骸之间,精神心理与躯体生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形成了“形神一体”、“心身一体”观念。

  (3)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也是生命运动的固有特征。中医学观察对象是变动不息的生理、病理现象,从而形成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方法学特点,并具有动态化的理论表述。一是在医学理论中,明确表述了运动变化原理。如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脏腑经络气血升降出入运动。二是医学概念具有时间内涵,一般概念中表示出时间含义,便说明这一概念具有动态的内涵。三是辨证论治中体现中医诊治动态观。中医学认识到证随病变而变,证的形成与内外环境的时序流转也有密切关系。治疗中重视时间因素,强调“无后其时”、无逆天时”、“无失气宜”。

相关参考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

(1)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变化的某些法则与人的生理活动原理是一致的。人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提出了怎样独特的医学理论观?

(1)人体观:在“人与自然相参”思想指导下,《内经》把人放在宇宙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  16(2)疾病观:《内经》根据“奇恒常变”

《黄帝内经》提出了怎样的独特诊治方法?

受古代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影响,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形成了自己的诊治方法。  在诊察方面,充分发挥医者眼、耳、鼻、手等人体感官的自然机能及其病者的自身感受,最大限度地获取对辨别病情有价值

《内经》中论述四十岁“好坐”,这是什么道理?

(1)“好坐”:说明40岁是生长发育盛衰转化时期,生理功能开始衰退;此期具有旧疾新患,虚实夹杂的身心特点。如“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内经》提出了怎样的方制?

《内经》根据药物作用的主次确立“君、臣、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指出方剂中,针对病变主要方面,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称为君药。辅助君药以加

《内经》中阐述气、味、形、精的关系是怎样的?

气,一指药物、食物中成分,鼻嗅可知;二指人体之气,如卫气。味,指食物、药物的成分,口尝可得。形,指人体和构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如脏腑五体。精,是人体中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味、精、形之间

怎样延缓听力减退?

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即有“年五十,耳目不聪明矣”的记载。这就是说,人在50岁以后,听力就会逐渐减退。这种听力减退,开始表现为高频区的听力下降,而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对话的中低频区的听力还没有多大影响,

怎样安排晚餐才不致妨碍睡眠

晚饭饮食的安排对能否安静的入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怎样安排晚饭才不致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呢?  (1)不宜过饱:《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

怎样安排晚餐才不致妨碍睡眠

晚饭饮食的安排对能否安静的入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怎样安排晚饭才不致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呢?  (1)不宜过饱:《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

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了体现“未老先养,既老防衰”的中医学养生保健思想,弄清楚中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由盛转衰形气渐虚中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是“脏腑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