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血瘀、血热等证的治法如何?临床运用有何不同?

Posted 气血

篇首语: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血虚、血瘀、血热等证的治法如何?临床运用有何不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虚证,由于其病理系血液亏损,不能濡养脏腑经脉,故治疗当以补血为主,或补气养血。

  临床通用补血方剂为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所以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旱莲草、阿胶等为各种血虚通用药品。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能生血,所以血虚证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故临床上一般心血虚,可加用养血安神药如丹参、炒枣仁、龙眼肉等;心脾两虚,可与健脾药同用如归脾汤,为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之代表方剂。肝血虚则可加用枸杞子、桑葚、鸡血藤等补血养肝之品。补肾则用熟地、何首乌等药。

  血瘀证,由于血瘀系全身性血运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之病理反应,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肝脾肿大、妇女月经病、异位妊娠、产后疾病等疾患。故其治疗原则,应是活血化瘀。常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熟地、川芎、炒白芍);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常用活血药为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赤芍、益母草、泽兰等。若瘀久证重者,则可进一步加用三棱、莪术、山甲、土鳖虫等破血消坚药物,必要时亦可加用大黄、芒硝以通下逐瘀。

  至于既有出血又有瘀血见症者,由于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出血不易停止,故不宜单纯用止血药,而仍应加用活血化瘀药以止血。且很多活血化瘀药如三七、蒲黄、小蓟、茜草等,既有活血作用,又有止血功能。

  此外,血瘀证由于发病原因、部位和轻重的不同,又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行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妇女痛经,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元胡、川楝子、香附。

  肝郁日久,胁肋阵发性刺痛,多为肝经脉络瘀阻,则可用逍遥散加丹参、红花、郁金。

  补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虚血行不畅而血瘀。如血瘀脑络,半身不遂,则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如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地龙、红花。

  温经活血化瘀:适用于经络气血因受寒而瘀滞。如妇女子宫受寒,冲任瘀阻。可用元胡索散加减,药如元胡、肉桂、艾叶、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等。

  活血通下逐瘀:适用于蓄血、癥块等有瘀血停滞见症者。如妇女瘀血经闭,则可用大黄虫丸(大黄、虫、生地、桃仁、水蛭、干漆、虻虫等)。

  血热证,因其病理为血分有热,或邪热侵及血分,故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常用方药如清营汤(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常用药物如鲜生地、鲜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黄、地榆、小蓟等。

  气滞血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何?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碍所出现的血液瘀滞证候。

  其证形成原因,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

  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所以,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其中尤以肝之疏泄功能对人体气机的调节最为重要,一般临床常见的气滞血瘀证,多与肝气不舒有关。若情志不遂,或经常受到精神刺激,则可致肝气疏泄失职,形成肝郁气滞,由气郁气滞进而影响血液的运行,即所谓“气滞则血凝”,可形成血瘀之证,即所谓气滞血瘀证。

  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亦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使血行受阻,瘀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部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既有气滞见症,又有血瘀见症。如:性情急躁,胸胁胀满:多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肝为刚脏,其经脉布于两胁,肝郁气滞,则情志疏泄失常,故心烦急躁易怒。经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胁胀满。

  胸胁疼痛:气滞不畅,进而血瘀不通,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发胸胁胀痛。

  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妇女痛经、经闭、经行有块、乳房胀痛等,皆气滞则血凝之证。由于以血瘀为主,故发刺痛拒按。瘀血凝聚不散,结而成形,故为痞块癥积。

  气滞血瘀之证,尤以妇科多见,若经常肝气不舒,气机失畅,气不能运血以畅行,血不能随气而流通,故发痛经。肝经郁结过久,以致胞脉闭阻,凝结成瘀,经水不得下行,故成闭经之证。

  经行伴有血块:为冲任不利而有血瘀之证。

  乳房胀痛:肝经脉布两胁,上贯膈而过乳房下面,故肝郁气滞血瘀,则经气不利,气血不通,而发乳房胀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均为血瘀之证。

  何谓气血两虚、气虚失血、气随血脱?其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如何治疗?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血液不足)同时存在的证候。其成因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由于气血是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故或先有失血,而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生化功能减退,继则血少而虚亏,此皆可导致气血双虚。

  气虚失血,系指因气虚不能统摄血行而见失血之证候。如因气虚下陷,而使血从下溢者(如崩漏)则称之为血随气陷。

  气随血脱,是指由于突然大量出血之后而引起气随之暴脱证候(如出血性休克)。常由于外伤大量出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大量出血所致。血脱则气无所附,故气亦随之而亡失,为虚脱证之一。

  上述三证,临床鉴别及立法如下:气血两虚证,是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与血虚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等症同时并见,舌质淡,脉细而弱。此证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其治疗应当气血双补,并应把治疗重点放在补气上面,因为气能生血。

  气虚失血证,是在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等气虚症状的同时,并见出血之证。若气虚统摄失权,血离经隧而溢于皮下,则为肌衄(多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气虚下陷,血随气行,则血可从下部溢出,以妇女崩漏为多见(多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其治疗原则应当补气升提,以引血归经。

  气随血脱证,主要表现为大量出血的同时或以后,突然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血压下降,甚则晕厥,脉细数无力或见芤象。其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其气的原则,急投补气重剂(如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且补气即可摄血,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收到止血之功。

相关参考

血热证有何临床特点?

血热证的临床特点是,血属阴,血分有热,煎灼阴液,甚则动血。所以血热证,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之征象,其表现分析如下:  (1)身热以夜间为甚:血属阴,黑夜属阴,天人相应则夜间人体之阴旺盛,血分

银屑病的分类及症状都有哪些呢

一、中医分型。中医理论对银屑病分型尚无定论,辩证分型最少为2种,最多为9种,其中以血瘀、血热、血虚等证型最为常见。1、血虚型: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干。舌质淡红,苔薄后,脉缓细。2、

气滞血瘀证的性病后综合征有什么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气滞血瘀证的性病后综合征有什么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气虚血瘀证的性病后综合征常见症状为腰痛如刺,腹痛腹胀,痛处拒按,性交痛,或有闭经,舌暗,脉涩。这是由于久病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故腰痛如刺,腹

寒热错杂与寒热转化有何临床意义?

所谓寒热错杂是在病人身上同一个时间,既有寒证的表现,又有热证的表现,这是一种寒热同时并见的复杂病理现象。这种寒热错杂,既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寒热错杂,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又可表现

中医探秘牛皮癣病因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但中西医对牛皮癣病因各抒己见。中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牛皮癣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牛皮癣发病与血热血虚血瘀毒邪等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按照中

中医探秘牛皮癣病因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但中西医对牛皮癣病因各抒己见。中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牛皮癣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牛皮癣发病与血热血虚血瘀毒邪等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按照中

虚寒与实寒、虚热与实热有何不同?临床如何鉴别?

虚寒与实寒虽然都属寒证的范围,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有根本区别,治疗用药亦不相同。所谓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即“阳虚则外寒”之意。机体阳气不足,温煦生化能力减弱,机体不得温暖,故出现寒证

临床常见的虚热有几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有何不同?

一般来说,虚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有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不同。其表现特点除少数发热较高以外,大多呈低热型,起病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发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1)阳虚发热:多由素体阳虚

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虚证和阴虚证各有何异同?

气属阳,血属阴,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从病变性质来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又有不同。从病理上分析:气虚和阳虚,在总体上都是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

再障以血虚为主时怎样运用中药治疗

再障以血虚为主时怎样运用中药治疗?   再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虚、出血和外感发热三方面。三者当中血虚是本,出血和发热是标。治疗时,在一般情况下血虚是主要矛盾,应重点治疗。一旦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发热,则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