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与心阳虚两证在病理上有何联系?
Posted 联系
篇首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气虚与心阳虚两证在病理上有何联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气与心阳,都属于心脏机能范畴,心阳更有热能的含义。心气主要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唐容川所谓“运血者,即是气”,《内经》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
刺节真邪》),这说明宗气是通过“贯心脉”而行气血的,所以《内经》又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因此,心脏搏动,推动气血运行于周身,主要取决于宗气的作用,而宗气的强弱也反映了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阳,主要是指心脏的阳热功能,具有温煦血脉,抵御阴寒病邪的作用。心阳旺盛,阴寒之邪,不易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25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中脑?血液运行不易阻滞,心气充足,则心功能正常。
所以,心气虚,主要是指心功能的衰退,血运无力或血运不足;心阳虚则既有心功能的衰退,又有阳热温煦功能不足,阴寒之邪易于阻滞心脉,导致心脉血行不畅。
从病因上分析,心气虚、心阳虚多有一致之处,常因如下几种因素而致病:
(1)久病体虚,慢性病迁延不愈发展所致。如肺病,宗气虚损,贯心脉行气血能力减退;肾阳不足或水气凌心,损伤心气、心阳;风寒湿邪,痹阻心络,内舍于心,损伤心气、心阳。
(2)暴病伤阳耗气,多见于急性病,由于全身性阳气暴脱,导致心阳、心气衰竭虚脱。
(3)年老脏气衰弱,心阳、心气不足或衰退,或先天禀赋不足,心气、心阳虚损。
从病机发展来分析,心气虚为心功能减退或衰退,而心阳虚多由心气虚发展所致,或因阴寒病邪直接伤损心阳而发病。临床上心气虚常与肺气虚同时并见,故称心肺气虚。心阳虚则多与肾阳不足有关,故又称之为心肾阳虚。
相关参考
心血,指心血管系统的血液。血属阴,所以心阴也包括心血在内,同时又包括心的阴精和津液在内。心血和心阴,都有滋养心脏和心神的作用。故心血虚与心阴虚,多表现为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功能虚衰等病理反应。
何谓心血瘀阻?与心气虚、心阳虚有何病理联系?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如何?
心血瘀阻证,又称瘀阻心络,古称“心痹”或“胸痹”。《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金匮要略》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所以,心血瘀阻是心脏血脉瘀阻不通所出现的证候。 心
心气虚证,由于是单纯心功能减退或不全,故治疗方法是补益心气,兼以养血安神。 心阳虚证,由于是既有心气虚,心功能减退,而且有热能减少,温煦力弱,心功能衰竭之虚寒征象,故其治疗则应以温补心阳,或温通心阳
气属阳,血属阴,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从病变性质来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又有不同。从病理上分析:气虚和阳虚,在总体上都是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
气陷,是气虚病变的一种,是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脾气虚陷,脏腑机能衰退,脏器维系升举之力减弱,而造成脏器位置下移等表现。所以,气陷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多因中气不足,失其统摄
一般来说,虚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有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不同。其表现特点除少数发热较高以外,大多呈低热型,起病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发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1)阳虚发热:多由素体阳虚
关于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临床鉴别,主要应从共同脉证和不同的临床表现上去分析,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脉证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见细弱或结代。 心气虚证为上述脉证兼见面色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
关于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临床鉴别,主要应从共同脉证和不同的临床表现上去分析。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脉证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见细弱或结代。 心气虚证为上述脉证兼见面色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
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室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情志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贮藏于肝脏,供养各器官功能及全身筋骨的运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