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精、气、血、津液生理上的联系有哪些?

Posted 津液

篇首语: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脾与精、气、血、津液生理上的联系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脾为五脏之一,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称其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形成及生理功能都与脾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包括脾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人体除具有生殖作用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外,其他所需物质(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脾气健运,水谷得以化生,则后天之精充盈,不仅营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同时还滋养先天之精,使之旺盛,以繁衍后代。反过来,精气旺盛又能充养和维持脾的正常功能活动。

  气、血也是组成形体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均由中焦脾胃化生水谷而形成。《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与气,异名而同类,二者密不可分,对人体起着营养、推动与温煦的作用,所以它们既是构成脾的物质及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脾脏功能活动的产物。脾气虚,健运功能减弱,必然影响气血的形成,气血不足就会导致脾功能的障碍。

  所以临床凡是气血虚衰的病人除针对性的补气、补血外,皆应强调益气健脾,以解决其根本。

  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水液,游溢的精气,通过脾的运化将其输布全身,同时上输于肺,再由肺宣发至脏腑与体表,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可见脾在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过程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若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不化,水液停留而成致病之邪气,可导致腹泻、水肿、痰饮等病证。反之若津液内停,水湿不化,又会围困脾气,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发生障碍。治疗前者当健脾利湿,增强脾的健运功能,后者当醒脾化湿,恢复脾的健运功能。

  综上所述,脾与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生理上互相依存和互生,病理上相互影响,可谓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相关参考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怎样划分的?

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二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联

脾与胃在生理上如何相互配合?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共同完成水谷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与输布。脾气的特点以升为顺,胃气的特点以降为和,二者经脉互相络属,配合成脏腑阴阳表里关系。  脾主

为什么说三焦总司人体气化功能?

气化,总的含义是通过气的运动对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与改造作用,也可以说是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  三焦是水谷精气、津液出入的通道,其气化功能是指三焦能使气化为津液,从腠理皮毛排出则

脾合胃

指脾和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脾与胃相表里“是通过脾和胃经络之间的联系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脾或胃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

中医认为血有哪些功能

中医认为血有哪些功能?   中医认为,血具有营养身体、养育心神、调节津液、维持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等功能。   (1)营养身体   中医认为,血在人体的功能上是极其重要的,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气的

中医认为血有哪些功能

中医认为血有哪些功能?   中医认为,血具有营养身体、养育心神、调节津液、维持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等功能。   (1)营养身体   中医认为,血在人体的功能上是极其重要的,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气的

津血同源

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

润燥(清燥、凉燥)

是使用滋润药以治疗燥热证的方法。燥证分内燥、外燥二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润燥分为“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养血润燥”等。

脏象

“脏”,即脏腑;“象”,是指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及发生病态变化时反映于外的症象。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征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际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

上热下寒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是由病因上的寒热错杂、病理上的阴阳之气不能协调,使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而致。例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起大泻不止,津液耗伤,致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