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体会
Posted 针刺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体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急性炎性期病情的影响和对整个疗效、病程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急性期内针刺观察组和非针刺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7天以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急性期内针刺组患者炎性水肿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水肿期限明显缩短。结论 针刺组在疗效与疗程上都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急性期面瘫; 针刺疗法
一般将周围性面瘫炎性水肿期(即发病7天以内)称为急性期。依据中医辨证理论,面瘫兼见恶寒、流清鼻涕、咳嗽或咯痰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紧者,属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对于急性期能否实施针刺治疗,自古至今都有争议。笔者于1993~2005年采用毫针轻刺法治疗属急性期的风寒型面瘫6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急性期后才使用针刺疗法的对照组进行疗效与疗程的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是我院中医科门诊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7~65岁,平均38.4岁;病程平均3.4天。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63岁,平均38.8岁;病程平均7.6天。为便于比较,少数双侧面瘫病例和复发病例没有纳入观察范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取穴:攒竹、阳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合谷为第一组穴;丝竹空、瞳子、下关、水沟、四白、牵正、承浆、足三里为第二组穴。以上面部穴位均取患侧,肢体穴位可双侧交替取,每天使用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用。 (2)操作:面部穴使用0.25mm×40mm无菌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肢体穴可使用0.40mm×50mm无菌毫针,针用补法。每日1次,病情稳定或略见好转后改用电针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急性期后(即发病第8天)开始,取穴、操作同观察组。并连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予以频率为15~20次/min的直流电疏密波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两组病例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的间歇休息期均 为5天,病程满35天进行评价。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1)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2)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1]。 ①观察指标: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②计分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正常为0分;轻度异常(轻微不对称)为1分;中度异常(明显不对称)为2分;重度异常(患侧完全丧失功能)为3分。总分满分30分。
2.2 治疗结果 各组疗效比较见表1,各组痊愈病例病程比较见表2,各组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每日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见表3。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2 两组痊愈病例病程比较表1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2数据显示,两组痊愈病例在各病程阶段的分布状况明显不同,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提示观察组取效快、疗程短,病程显著缩短。表3 两组患者急性期每日的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 (略)表3各组间积分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说明:观察组急性期面神经炎性水肿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水肿期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针刺观察组炎性水肿期明显缩短。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明显原因所致病者,西医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多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病。由于风邪大多兼夹不同的外邪一齐致病,便可形成不同证型的面瘫,如:风寒袭络型、风热客络型、风痰阻络型等;风邪侵袭不同禀赋的素体,又可分型为:肝气郁结、气血两亏、肝阳上亢等证型。不同的证型,针刺取穴不同,疗效与疗程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观察比较,我们的资料筛选了仅属于风寒型的面瘫。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问题,目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面瘫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而且施针越早疗效越好,痊愈的疗程也越短。周围性面瘫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是因机体正气虚弱,头面部受到风寒侵袭,寒凝血瘀,导致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受压、缺血、缺氧,从而变性水肿、甚至脱髓鞘改变。寒凝血瘀的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在急性期针刺头面部腧穴,能加速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减轻瘀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受压,抑制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病变的发展;针刺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也加强了面神经的血、氧供应,可促进神经元细胞体蛋白质合成,促进髓鞘再生。由于有这两个重要因素积极而及时的作用,达到了急性期则控制病情,缩短疗程,预后更好的目的。
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即该病发生后,其临床表现如额纹变浅、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症状、体征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观察发现其病情在1周内通常是不稳定的,这是该病的自然发展趋势,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有医者认为急性期行针刺治疗可加重面瘫病情[1]。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误把该病的自然病情发展当成了急性期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本资料用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的方法对照观察急性期针刺与不针刺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说明面瘫发生后,症状与体征的进行性加重是该病的自然发展趋势,与急性期针刺不相关。这是本次实验观察的重点内容。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针法是毫针轻刺法。因为面瘫急性期,面部及耳后茎乳孔处血液循环障碍严重,如果使用反复提插捻转的强刺激法,定会导致损伤性瘀血水肿,反而加重病情。当运用毫针轻刺法控制了病情的进展,疾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再使用电针法治疗,这种分阶段运用不同针刺手法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朱永志,于学平,孙远征,等.康为智能电针仪治疗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国针灸,2000,20(9):561.
相关参考
此型面瘫临床表现是:面瘫(周围性)症状及风寒表证为特点。症见:口眼歪斜,头痛或身痛,关节不适,鼻塞,或有耳后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通络牵正。 主方:翳风、风池、地仓、颊车
耳源性面瘫是指继发于中耳炎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脓耳口眼斜”。有人分析,并发于急性中耳炎之面瘫占8%,并发于慢性中耳炎之面瘫占7%。 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瘫者多因面神经骨管先天性裂缺,神经发生局限性
耳源性面瘫是指继发于中耳炎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脓耳口眼斜”。有人分析,并发于急性中耳炎之面瘫占8%,并发于慢性中耳炎之面瘫占7%。 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瘫者多因面神经骨管先天性裂缺,神经发生局限性
本型面瘫以面瘫(周围性)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状并见为审证要点。症见:口眼歪斜、头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舌红绛、脉弦数。本证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恢复较慢。 治
本型面瘫以面瘫(周围性)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状并见为审证要点。症见:口眼歪斜、头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舌红绛、脉弦数。本证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恢复较慢。 治
此型面瘫临床表现:面瘫(周围性)症状及风热表证并见为特点。症见:口眼歪斜,目干涩,发热头痛,咽干,苔白或略黄,脉浮数。若邪入少阳,可见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或薄黄,脉弦滑,弦数。
此型面瘫临床表现:面瘫(周围性)症状及风热表证并见为特点。症见:口眼歪斜,目干涩,发热头痛,咽干,苔白或略黄,脉浮数。若邪入少阳,可见耳后疼痛,耳廓红肿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或薄黄,脉弦滑,弦数。
对西医诊为面神经炎及膝状神经节疱疹之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为面瘫病证,其治疗以针灸为主,配以中药、西药,其疗效较好,建议方案如下: ①急性期(初期) 针灸治疗:取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对西医诊为面神经炎及膝状神经节疱疹之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为面瘫病证,其治疗以针灸为主,配以中药、西药,其疗效较好,建议方案如下: ①急性期(初期) 针灸治疗:取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这个问题包含两种含义: ①面瘫在什么时期可以针灸治疗? ②在面瘫的不同阶段是否有不同的针刺方法? 面瘫什么时候针灸好?有人认为:初期(急性期)针灸可促进面神经的炎症水肿与变性,故主张急性期禁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