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Posted 伤寒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论《伤寒杂病论》的贡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方术卅余载,生览张机《伤寒杂病论》未尝不概然其才秀也!
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师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钻研,成为一位出色的临证医学家,为后世之人推崇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兵火战乱而散失,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1 《伤寒杂病论》的功绩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占首位,它不仅仅指导着我国医学的临证治疗,而且从唐宋以来,流传到不少国家,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尊崇为“汉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功绩,其主要成就如下。
1.1 完善和发展了《内经》的热病学说 所谓热病,是泛指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基本上包括了现在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如21世纪的“禽流感”。《内经》对这类疾病的发展过程、主要证候、治疗原则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但他把病情简单地归纳为12天,而且机械地1天传一经,治疗原则是3日以内用汗法,3日以上用下法。但每一个病人是否都按此顺序传变,以及什么时候传,却认为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能机械的判断,必须根据具体的病情来辨别,有的传有的又不传,有的循经传,有的又越经传;还有的直中某一经。有的一经病,有的还可二经、三经并病,合病。病邪在某一经可能是二、三日,也可延长至七、八日等。如《伤寒杂病论》中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现仍在”;“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根据以上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太阳病同属表证,有的用麻黄汤发汗,有的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明病同属里证,有的用白虎汤清热,有的用承气汤泻实。而泻实的办法又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之别,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内经》中的内容。
1.2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针对病因、病机、病证进行治疗的基本理论。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不同,决定治疗原则的理论。如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阳虚补阳,阴虚滋阴等。这些原则在《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各种病变的特征不太明确具体,临床运用较难充分运用。而《伤寒杂病论》却把上述原则具体应用,使这种理论更具体,更适合于临床运用。不过《伤寒杂病论》一书,由于战乱散失、脱简等诸多原因,虽经后人多次整理,才得以推广,所谓辨证论治的理论才得以最后完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1.3 对热性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也纳入了辨证论治的轨道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风、痰饮、咳嗽、黄疸、消渴、虚劳等专篇论述,分别指出了他们不同的类型、病机、病证、主要特征、治疗原则、方药等,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
1.4 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奠定了中西医结合之祖 消渴一病,为现代医学中的遗传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是现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专病专方,从理、法、方、药完整的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代表方剂,奠定了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论治之祖。
1.5 诊断上确立了脉、证并重的原则 《内经》中在论述疾病时,有的只有病证诊断,有的只有脉象诊断,脉与证联系在一起的诊断则较少见。而《伤寒杂病论》全书中多数情况下都是脉和证联系在一起诊断。这样就开创了以后方书中脉证合参,二者并重的诊断原则。
1.6 保存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 《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保存了3百多首方剂。现今读到的《伤寒论》22篇、397法、113方;《金匮要略》25篇、262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在临床实践应用疗效显著。
2 小结
《伤寒杂病论》树立了朴素确实的著作学风。《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风格,非常朴实,毫无浮辞空论,对于以后中医的医学著作起着典范的作用。
相关参考
到西汉时,药物学的研究不但在官府有专门的机构,在民间也有十分广泛的基础,而且药物学的专著已出现不少。《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是战国、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
《金匮要略》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妇科学的鼻祖。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
《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通过对《金匮》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对于皮肤病的论治,不可忽视对《金匮》的综合性研究。皮肤病虽在体表
张仲景,不要说搞中医的,就是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被尊为医圣。他悉心精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呕心沥血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名著,成为中医理论的奠基
《灵枢》是演变的书名。西汉时无名,合编于《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中。东汉名《九卷》,见于《伤寒杂病论》序中。晋名《针经》,恐与《九针十二原》中“先立针经”之语有关。唐名《九灵经》,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少阳本指少阳经,是汉代中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之一。六经是中医诊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论治纲领,可用以说明外感病部位的浅深、疾病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临床表现。六经分太阳经、少阳经、阳
少阳本指少阳经,是汉代中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之一。六经是中医诊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论治纲领,可用以说明外感病部位的浅深、疾病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临床表现。六经分太阳经、少阳经、阳
西汉中晚期,《内经》成编,当时并未分为《素问》、《灵枢》。统称为《黄帝内经》,共18卷。见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 东汉,《内经》一书存在,是否完整不详。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内经》分为
生姜、大枣,既是食物,又可作药物。孔老夫子颇喜食用生姜。在《论语·乡党》篇中就记载着他用餐时经常“不撤姜食”。在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生姜、大枣是常用药物。仲景著书的由来,据皇甫谧《针灸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