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药物吸收的机制。

Posted 细胞膜

篇首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简述药物吸收的机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被动扩散许多脂溶性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迁移是从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作顺浓度梯度移动,称为被动扩散或单纯扩散。决定扩散通过量的主要因素是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和膜对该药物的通透性。

  2.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药物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叫易化扩散,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不消耗能量,但必须在膜蛋白的中介下才能进行。根据参与中介的膜蛋白的不同又分为载体蛋白参加的载体运转以及通道蛋白参加的通道运转。

  3.主动转运某些生物体所必须的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碘离子、单糖、氨基酸、一些维生素的吸收是通过细胞膜内生物泵的作用逆浓度梯度和逆电化学梯度并消耗能量进行的,这种形式称为主动转运或居间转运。

  4.胞饮和吞噬某些高分子药物的吸收是凭借与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的特殊亲和力而附于细胞膜上,然后这部分细胞膜凹陷入细胞内形成小泡,将该药物包进去。该小泡随即与细胞表面的细胞膜断离而进入细胞内。此过程称为胞饮或吞噬。

相关参考

简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分类: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药物,代表药物阿斯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小板AA衍变为血栓素A2。2.增高血小板内环腺苷酸含量的药物,代表药物潘生丁。抗血小板功能机制主要的抑制

简述局麻药物对心脏毒性的产生机制。

近年来,局麻药对心脏的毒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对其产生机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可能的机制是:  1.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静注局麻药后迅速进人心肌和冠状动脉。  2.抑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主要是N

简述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对抗方法。

长期应用硝酸酯类时,使血管效应发生耐药的机制是与血管平滑肌膜的巯基受体减少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O和CGMP的减少有关。对抗方法:  1.给含有巯基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或甲巯甲氨酸,以降低硝酸酯类血

简述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对抗方法。

长期应用硝酸酯类时,使血管效应发生耐药的机制是与血管平滑肌膜的巯基受体减少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O和CGMP的减少有关。对抗方法:  1.给含有巯基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或甲巯甲氨酸,以降低硝酸酯类血

简述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特点。

1.口服 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胃肠道的广泛吸收面、内容物的拌和作用以及小肠内适中的酸碱性对药物解离影响小等因素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2.吸入 容易气化的药物可采用吸入途径给药。有的药物可制成极微细粉

简述影响栓剂中药物直肠吸收的因素。

1.栓剂塞入直肠的深度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厘米处,其所含药物可不经过门-肝系统而吸收总给药量的50%~75%;当塞入距肛门口约6厘米处,被吸收的药物大部分要经上直肠静脉进入门-肝系统。所以栓剂塞入直肠

抑制骨吸收药物提高骨密度的机制是什么?

抑制骨吸收药物能显著降低骨吸收,初期不影响骨形成,结果导致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密度增加。对高转换型骨质琉松症患者,骨密度增加更显著。因为此型患者成骨速度基本正常或轻微升高。但是治疗超过6~18个月后,

抑制骨吸收药物提高骨密度的机制是什么?

抑制骨吸收药物能显著降低骨吸收,初期不影响骨形成,结果导致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密度增加。对高转换型骨质琉松症患者,骨密度增加更显著。因为此型患者成骨速度基本正常或轻微升高。但是治疗超过6~18个月后,

简述软膏剂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体外试验法。

1.凝胶扩散法用含有指示剂(能使软膏中的药物显色者)的琼脂凝胶为扩散介质,放入长约10厘米的试管内,在上端10毫米空隙处装入软膏并与凝胶表面密切接触。每种软膏各装两管,隔一段时间测定呈色区高度。根据实

简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

1.产生水解酶某些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类水解酶,催化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而耐药。  2.与药物结合有些耐药菌是通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