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钠的药理
Posted 胃酸
篇首语: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雷贝拉唑钠的药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雷贝拉唑钠的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药,可特异性地抑制三磷酸腺苷酶的作用,对基础胃酸和由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对各种大鼠实验性溃疡及实验性胃粘膜病变(寒冷束缚应激性反应、水浸束缚应激反应、幽门结扎、半胱胺及盐酸-乙醇刺激),本药均显示很强的抗溃疡及改善胃粘膜病变的作用。具体作用包括:(1)胃酸分泌抑制作用:家兔胃腺体外研究表明,本药可抑制二丁酰环磷酸腺苷(cAMP)引起的胃酸分泌;对由组胺、五肽胃泌素引起犬的胃酸分泌,大鼠的基础胃酸分泌及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对于其它质子泵抑制药(如奥美拉唑)而言,本药能更快、更彻底地与H+-K+-ATP酶分离,从而可更快实现胃酸分泌抑制作用的恢复。(2)抗Hp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本药比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有更强的抗Hp活性,其可在几个位点直接攻击Hp,并可非竞争性、不可逆地抑制Hp的脲酶。此外,本药对胆碱和组胺H2受体无拮抗作用。
2.药动学单次口服本药20mg,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0.406mg/L,达峰时间(Tmax)为3.1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mg·h)/L,血浆半衰期为1.02小时,清除率(CL)为0.504L/(kg·d);每日口服本药40mg连续7日,Cmax为0.418mg/L,Tmax为3.8小时,AUC为1.036(mg·h)/L,半衰期为1.49小时,CL为0.648L/(kg·d)。其中Cmax和AUC具有剂量依赖性,但Tmax、半衰期和CL不依赖于剂量。餐后给药Cmax虽无改变,但Tmax被明显延迟(1.7小时)。在慢性肝病患者体内,AUC提高2-3倍。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8%-97.5%,在需要血液透析的晚期稳定的肾衰竭患者体内(肌酐清除率小于等于5ml/(min·1.73m2)),本药的分布与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分布相似。本药主要经肝脏代谢,主要的代谢产物为硫醚(M1)和羧酸(M6),次要代谢物还有砜(M2)、乙基硫醚(M4)和硫醚氨酸(M5),只有乙基代谢物(M3)具有少量抑制分泌的活性,但不存在于血浆中。本药90%主要随尿排出,其它代谢物随粪便排出。48小时内尿中排出给药量的34%(以雷贝拉唑钠硫醚羧酸及葡萄糖醛酸化物计算)。本药在体内无累积现象。
相关参考
雷贝拉唑钠的用法与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1.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一次20mg(部分患者一次10mg即有反应),一日1次,早晨服用,连服4周,但有2%的患者还需继续用药4周。2.活动性胃溃疡:一次2
雷贝拉唑钠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由于本药可升高胃内pH值,与地高辛合用时,会使地高辛的AUC和Cmax值分别增加19%和29%,故合用时应监测地高辛的浓度。2.本药与含氢氧化铝、氢氧化
头孢替唑钠的药理1.药效学·作用机制本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头孢菌素类衍生物,属第一代头孢菌素。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细胞膜内膜上的靶位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
头孢替唑钠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皮肤发红、瘙痒、发热等,极少发生过敏性休克。2.胃肠道偶见恶心、呕吐或畏食,罕见假膜性肠炎。3.泌尿生殖系统罕见严重肾功能损害。4.肝脏罕见碱性磷酸酶
头孢替唑钠的给药说明1.本药与下列药物属配伍禁忌:盐酸金霉素、氨茶碱、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盐酸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2.溶液配制:(1)静脉注射液
头孢替唑钠的使用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对一种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其它头孢菌素类药可能过敏;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胺类药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类药过敏。2.禁忌症(1)对本药或其它头孢菌素类药过敏
泮托拉唑钠的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泮托拉唑的钠盐,作用与泮托拉唑相同。泮托拉唑为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使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运到胃中,
舍雷肽酶的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沙雷杆菌培养液提取的蛋白水解酶,能迅速分解变性蛋白质、缓激肽原及纤维素凝块,使脓、痰、血凝块等液化变稀,易于引流排出,加速创面净化,促使肉芽组织新生。临床应用具有以下作用
硫喷妥钠的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超短效的巴比妥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具有以下药理作用和特点:(1)中枢抑制作用:静脉注射能在1分钟内促使中枢神经的活动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嗜睡或全麻)。镇痛作用较
头孢唑南钠的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其药理作用特点是:(1)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强,明显超过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2)对青霉素结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