渫洗疠疮药
Posted 荆芥
篇首语: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渫洗疠疮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渫洗疠疮药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渫洗疠疮药的基本资料
渫洗疠疮药(《疠疡机要》卷下)处方何首乌、荆芥、防风、马鞭草、蔓荆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疠疮。
用法用量上每用10两,以水1斗,煎数沸,于无风处洗。出汗。
渫洗疠疮药相关中药材
1、马鞭草别名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牙草,鹤膝风,苦练草,顺捋草,靖蜒草,退血草,铁马莲,田鸟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红藤草,马鞭,龙芽草,凤颈草,马鞭稍,小铁马鞭,蜻蜓草,疟马鞭,燕尾草,白马鞭,蜻蜓饭,狗咬草,铁扫帚,马鞭梢。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①《别录》:“主下部匿疮”②《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2、何首乌别名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赤首乌,铁秤砣,地精,赤敛,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田猪头,铁称陀,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④王好古:“泻肝风”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3、蔓荆子别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黄色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⑦王好古:“搜肝风”⑧《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⑨《广西中药志》:“治胃痛”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4、荆芥别名假苏,鼠蓂,姜芥,假苏,姜苏,稳齿菜,四棱杆蒿,香荆荠,线荠。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5、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敷疮药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敷疮药的基本资料敷疮药(《普济方》卷四○八)处方剪草、宣连、苦参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湿疮。用法用量洗了,次用麻油、轻粉调敷。敷疮药相关中药材1、苦参别名苦骨
肥疮药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肥疮药的基本资料肥疮药(《药奁启秘》)处方黄柏3钱,黄丹3钱,枯矾3钱,嫩松香1两。制法上研细末。功能主治肥疮浸淫,及蝲蜊头。用法用量麻油调敷。肥疮药相关中药材1、黄
疮药如神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疮药如神膏的基本资料疮药如神膏(《普济方》卷二七九)处方黄芩、黄柏、黄连、当归须、川芎、白芷、玄参、僵蚕、防风、斑蝥10枚,全蝎10枚,紫草、荆芥、蛇床子、花椒
疮药消风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疮药消风散的基本资料疮药消风散(《普济方》卷二七二)处方葱白10茎(细捣)猪油(去膜,捣)白矾轻粉水银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诸疮肿痛。用法用量调敷患处。疮
陈氏脓窠疮药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陈氏脓窠疮药的基本资料陈氏脓窠疮药(《丁甘仁家传珍方选》)处方蛇床子1两,大风子肉1两,松香1两,枯矾1两,黄丹5钱,大黄5钱,轻粉3钱。制法上为细末,麻油调搽
崩疮药(别名山暗册、山崩砂、黄京木、山暗赤、黄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阴木、四大天王、山甜娘。),味苦;涩;性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风湿骨痛;肝硬化;疮疡肿
黄龙髓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黄龙髓的基本资料黄龙髓(《解围元薮》卷四)处方白颈蚯蚓。功能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于盆内捣烂,加水研淘,洽澄清,取其清水,涂患处。每日1次,2-3日即愈。黄龙髓相关中
风寒草(别名临时救、过路黄、小过路黄、胡氏排草、对生黄花叶、小风寒、红头绳、黄花珠、九莲灯、大疮药、爬地黄黄),辛;微苦;性微温,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咽喉肿痛
处方1、疮药如神膏处方黄芩、黄柏、黄连、当归须、川芎、白芷、玄参、僵蚕、防风、斑蝥10枚,全蝎10枚,紫草、荆芥、蛇床子、花椒、槟榔、巴豆10粒。制法上(口父)咀,入香油半碗浸药,春、秋5日,夏3冬7
处方1、疮药消风散处方葱白10茎(细捣)猪油(去膜,捣)白矾轻粉水银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诸疮肿痛。用法用量调敷患处。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二处方2、滑石散处方滑石45克白矾30克(烧令汁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