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煎丸
Posted 附子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巴戟煎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戟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巴戟煎丸的基本资料
巴戟煎丸(《普济方》卷二二一)处方巴戟1两(另研末,去心),舶上茴香2两(炒),川楝子2两(面炒),马蔺2两(醋炒紫色),牛膝1两(酒浸3日,去苗,焙干),黑附子1两(炮,去皮脐),苁蓉2两(去土,酒浸3日,焙干),破故纸1两,芸苔子2两(炒)。
制法上为末。将巴戟末以好酒2升,入白麸少许,同熬成膏,与众药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肠积冷,饮食减少,面多虚黄,手足常冷。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盐汤送下。
巴戟煎丸相关中药材
1、川楝子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金铃子仁枣。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④《纲目》:“治诸疝、虫、痔。”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备注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2、芸苔子别名油菜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种子。4~6月间。种子成熟时,将地上部分割下,晒干,打落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产,以长江下游一带产量最丰。
性状种子类圆球形,直径约1~2毫米,种皮黑色或暗红棕色,少数呈黄色。在扩大镜下检视,表面有微细网状的纹理,种脐点状;浸在水中膨胀。除去种皮,见有2片黄白色肥厚的子叶,沿主脉相重对折,胚根位在二对折的子叶之间。气无,味淡,微有抽样感。以饱满、表面光滑、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血,破气,消肿,散结。治产后血滞腹痛,血痢。肿毒,痔漏。①《千金·食治》:“主梦中泄精。”②《纲目》:“行滞血,破冷气,消肿散结。治产难,产后心腹诸疾,赤丹热肿,金疮血痔。”③《安徽药材》:“治血痢,腰脚痿痹,瘭疽,乳痈,痔疮,汤火灼伤等。”④《四川中药志》:“能清虚胀,清肺,明目,治腹张,大便结;外用敷无名肿毒。”
3、附子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4、芸苔别名胡菜,寒菜,台菜,芸薹菜,薹芥,青菜,红油菜。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散血,消肿。治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①《千金·食治》:“主腰脚痹,又治油肿丹毒。”②《唐本草》:“主风游丹肿,乳痈。”③《本草拾遗》:“破血,产妇煮食之。又捣叶敷赤游疹。”④《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⑤《开宝本草》:“破癥瘕结血。”⑥《纲目》:“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⑦《随息居饮食谱》:“破结通肠。”⑧《四川中药志》:“治吐血。”
5、茴香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6、牛膝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陈橘皮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1味。陈橘皮煎丸的基本资料陈橘皮煎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二)处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5两(别捣罗为末),巴戟天(去心)3两,石斛(去根)3两,牛膝(酒浸,切,焙
补骨脂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补骨脂煎丸的基本资料补骨脂煎丸(《圣济总录》卷一八六)处方补骨脂(微炒,别捣)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葫芦巴(微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白槟榔(炮,
处方1、橘皮煎丸处方当归(去芦,先焙)3两,萆薢3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3两,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干)3两,肉桂(去粗皮)3两,附子(炮,去皮脐)3两,巴戟(去心)3两,阳起石(酒浸,焙干,
处方1、橘皮煎丸处方当归(去芦,先焙)3两,萆薢3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3两,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干)3两,肉桂(去粗皮)3两,附子(炮,去皮脐)3两,巴戟(去心)3两,阳起石(酒浸,焙干,
处方1、加减大橘皮煎丸处方鹿茸(爁去毛,酥炙)2两,茯神(去木)2两,菟丝子(淘净,酒浸,研成饼)2两,大附子(炮,去皮脐)2两,山茱萸(去枝核),沉香(不见火),巴戟(去心),丁香(不见火),人参(
处方1、加减大橘皮煎丸处方鹿茸(爁去毛,酥炙)2两,茯神(去木)2两,菟丝子(淘净,酒浸,研成饼)2两,大附子(炮,去皮脐)2两,山茱萸(去枝核),沉香(不见火),巴戟(去心),丁香(不见火),人参(
人参鳖甲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2味。人参鳖甲煎丸的基本资料人参鳖甲煎丸(现代标准)名称人参鳖甲煎丸拼音RenshenBiejiajianWan成份人参桃仁射干白芍干姜鼠妇虫大黄黄芩葶苈子石韦蜂房
槟榔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1味。槟榔煎丸的基本资料槟榔煎丸(《圣济总录》卷一三六)处方槟榔(锉)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白牵牛(略炒)半两,黑牵牛(
柏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柏煎丸的基本资料柏煎丸(《普济方》卷三九八)处方黄柏(去粗皮,蜜炙)、黄连(去须)、胡黄连、芦荟、诃黎勒皮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熬猪胆汁和丸,如黄米大。功能主治小儿惊疳
醋煎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醋煎丸的基本资料醋煎丸(《杨氏家藏方》卷十五)处方高良姜(锉碎,入油炒黄)2两,干姜(炮)2两,附子4枚(重6钱者,去皮脐尖),金毛狗脊(去毛)1两。制法上为细末,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