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油膏
Posted 大黄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巴豆油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豆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巴豆油膏的基本资料
巴豆油膏(《外科方外奇方》卷二)处方巴豆3两。
制法用麻油煎片时,勿令枯,再用棉料纸滚尽外面油,以擂盆打自然油,用夏布绞出,加入轻粉3分,搅匀,瓷瓶收贮,勿令出气。
功能主治发背、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用时看患大小以油照样涂抹膏药上贴之,日换3次。
巴豆油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巴豆4克 蛇床子4克 大黄4克 海桐皮4克 羊蹄根4克 胡麻油10毫升 凡土林20克
制法前五味药,共研为细末,再以麻油、凡士林调膏。
功能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涂敷患处。
巴豆油膏相关中药材
1、海桐皮别名刺桐,山芙蓉,空桐树,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丁皮。
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较易剥取,将树砍伐剥取干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植为行道树。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产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干皮,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厘米,厚约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形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以皮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治风湿痹痛,痢疾,牙痛,疥癣。①《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②《日华子本草》:“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③《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④《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⑤《岭南采药录》:“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⑥《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散瘀,止痛。疗咳嗽,止产后瘀血作痛。”⑦《贵州草药》:“解热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备注广西除用干皮外,其根皮亦同等入药。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作海桐皮使用。参见“刺楸树皮”条。
2、蛇床子别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双肾子,额头花子,野茴香,蛇米,癞头花子,野胡萝卜子,蛇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椭圆形,由2分果合成,长约2毫米。直径约1毫米,灰黄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线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线,其中有一条浅色的线状物。果皮松脆。种子细小,灰棕色,有油性。气香,味辛凉而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灰黄色、气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①《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②《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⑤《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止痒,洗螆癞。”⑥《长沙药解》:“吹聤耳。”
3、羊蹄别名东方宿,连虫陆,鬼目,败毒菜根,羊蹄大黄,土大黄,牛舌根,牛舌大黄,鸡脚大黄,东方宿,牛蹄,野萝卜,野菠菱,癣药,山萝卜,牛舌头,牛大黄,羊舌头,野菠菜,羊蹄叶。
来源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8~9月采取。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利水,止血,杀虫。治大便燥结,淋浊,黄疸,吐血,肠风,功能性子宫出血,秃疮,疥癣,痈肿,跌打损伤。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通便。用于皮肤病、疥癣、各种出血、肝炎及各种炎症。①《本经》:“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②《别录》:“主浸淫疽痔,杀虫。”③《日华子本草》:“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④《滇南本草图说》:“晒干为末,敷马刀,石痈,疔毒,癣疮,疥癞,痈疽,瘘疬等症,用醋为使,破烂用油调搽。”⑤《滇南本草》整理本:“治诸热毒,泻六腑实火,泻六经客热,退虚痨发烧,利小便,治热淋。杀虫,搽癣疮、癞疮。”
4、巴豆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巴菽,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猛子树。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备注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5、麻油别名胡麻油,乌麻油,脂麻油,香油,生油,清油。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①《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②《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③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④《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一合,下利为度。”⑤《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⑥《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6、桐皮别名白桐皮,水桐树皮,桐木皮。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
功能主治治痔疮,淋病,丹毒,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五痔,杀三虫。”②《别录》:“疗奔豚气病。”③《药性论》:“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④《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7、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地榆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地榆油膏的基本资料地榆油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地榆粉31g,冰片2g,麻油60ml。功能主治胎火丹毒。用法用量调膏。外用。地榆油膏相关中药材1、冰片别名合成
单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单油膏的基本资料单油膏(《外科正宗》卷三)处方麻油2斤。制法熬至点水成珠,续下杭粉13两,搅匀成膏。倾入水内,片时取起。功能主治杨梅结毒。用法用量摊用。单油膏相关中药
黄连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黄连油膏的基本资料黄连油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黄连25g,蓖麻油75g。功能主治急性湿疹。用法用量混合。外用。黄连油膏相关中药材1、蓖麻油来源系大戟科植物蓖
黄丹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黄丹油膏的基本资料黄丹油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松香6克黄丹6克硫黄6克黄柏6克铅粉1克制法共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湿疹。用法用量麻油调,外敷。黄丹油膏相关中药
黑豆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黑豆油膏的基本资料黑豆油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处方5%黑豆油,15%氧化锌。功能主治止痒,使角质还原。主用法用量直接涂于皮损处。黑豆油膏相关中药材1、豆油来源为
百药煎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百药煎油膏的基本资料百药煎油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百药煎15g,白矾6g。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湿疹。用法用量油调外搽。百药煎油膏相关中药材1、百药煎
肥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肥油膏的基本资料肥油膏(《金鉴》卷六十三)处方番木鳖6钱,当归5钱,藜芦5钱,黄柏3钱,苦参3钱,杏仁3钱,狼毒3钱,白附子3钱,鲤鱼胆2个。制法用香油10两,将前药
活络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5味。活络油膏的基本资料活络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处方红花没药白芷各60克当归240克白附子30克钩藤120克紫草栀子各60克黄药子30克甘草刘寄奴丹皮梅片各60克
丹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丹油膏的基本资料丹油膏(《疡医大全》卷七)处方真麻仁1斤,桃枝4尺9寸,柳枝4尺9寸。制法浸7日,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滤去滓,兑入飞过血丹8两,收成膏。功能主治一切疮
疯油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疯油膏的基本资料疯油膏(《中医外科学讲义》)处方轻粉1钱半,东丹1钱,飞辰砂1钱。制法上为细末,先以麻油4两煎微滚,入黄蜡1两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