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膏

Posted 日华

篇首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八仙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仙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八仙膏的基本资料

八仙膏(《回春》卷三)

别名八汁汤。

处方生藕汁1盏,生姜汁1盏,梨汁1盏,萝卜汁1盏,甘蔗汁1盏,白果汁1盏,竹沥1盏,蜂蜜1盏。

功能主治噎食。

用法用量八汁汤(《医学从众录》卷五)。《东医宝鉴·杂病篇》无甘蔗汁,以砂糖代之。

八仙膏(《外科十三方考》)

处方杏仁(去皮尖,切片)1两,蜂房(剪碎,洗净)1两,元参5钱,蛇蜕(盐水洗,焙干)1钱,黄耆3钱,黄丹(研细)5两,血余(洗净)鸡子大一团,麻油1斤。

制法先将油入砂锅内,缓缓加入血余熬开,俟发焦溶尽时加入杏仁,候色焦时去滓,再将所熬清油入银铫内,加入玄参、黄耆,慢火熬四小时,放于冷处,候冷时再将蜂房、蛇蜕加入,慢火再熬,用柳枝不住手搅之,俟呈黄紫色时去渣,再加投黄丹,急搅片时,移于火上,以文武火缓缓熬之,并同时以柳枝不住手搅之,至滴水成珠,油变黑色时,膏即成。

功能主治一切阴疮,痈疽,发背等疮。

八仙膏相关中药材

1、白果

别名白果仁,灵眼,佛指甲,佛指柑,鸭脚子。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质外种皮腐烂(亦可捣去外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倒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径1.5~2.5厘米,短径1~1.5厘米。外壳(种皮)白色或灰白色,平滑,坚硬,边缘有2条棱线盘绕,顶端渐尖,基部有圆点状种柄痕。壳内有长而扁圆形的种仁,剥落时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种仁淡黄色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心有空隙。靠近顶端有子叶2枚或更多。气微,味甘、微苦涩。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辽宁等地。

功能主治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①《三元延寿书》:“生食解酒。”②《滇南本草》:“大疮不出头者,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与核桃捣烂为膏服之,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又敷无名肿毒。”③《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④《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⑤《纲目》:“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皶泡,皯黯,皴皱及疥癣疳匿、阴虱。”⑥《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⑦《本草便读》:“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⑧《现代实用中药》:“核仁治喘息,头晕,耳鸣,慢性淋浊及妇人带下。果肉捣碎作贴布剂,有发泡作用;菜油浸一年以上,用于肺结核。”⑨《山东中药》:“治遗精,遗尿。”

2、甘蔗

别名红甘蔗,薯蔗,干蔗,接肠草,竿蔗,糖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秋后采收,砍取地上部分。削去上部梢叶捆扎,置阴暗不通风处,保持水分。

生境分布广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浙扛、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消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①《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②《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③《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④《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⑤《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⑥《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⑦《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⑧《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3、血余

别名发髲,乱发,发灰子,头发,血余炭,人发灰,发髭。

来源为人的头发。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商品均加工成炭,称“血余炭”。制法:将净发置煅锅内,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斫成小块。

性状血余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色乌黑而光亮,表面有多数小孔,如海绵状。质轻而脆,易碎,断面呈蜂窝状,互碰有清脆之声。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以色黑、发亮、质轻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瘀,止血。治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痢,血淋,崩漏。①《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②《别录》:“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③《药性论》:“能消瘀血。”④《唐本草》:“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痈肿,狐尿刺,丁肿,骨疽,杂疮。”⑤《日华子本草》:“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

4、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5、杏仁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6、鸡子

别名鸡卵,鸡蛋。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卵。

功能主治滋阴润燥,养血安眙。治热病烦闷,燥咳声哑,目赤咽痛,胎动不安,产后口渴,下痢,烫伤。①《本经》:“主除热火疮,痫痉。”②《药性论》:“治目亦痛。”③《食疗本草》:“治大人及小儿发热,可取卵三颗,白蜜一合,相和服之。”④《本草拾遗》:“益气,多食令人有声。一枚以浊水搅,煮两沸,合水服之,主产后痢。和蜡作煎讲,与小儿食之,止痢。”⑤《日华子本草》:“镇心,安五藏,止惊,安胎。治怀妊天行热疾狂走,男子阴囊湿痒,及开声喉。醋煮,治久痢。和光粉炒干,止小儿疳痢,及妇人阴疮。和豆淋酒服,治贼风麻痹。”⑥《日用本草》:“治汤火疼痛。”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血安胎,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

7、蜂蜜

别名蜂糖,蜜糖,石蜜,石始,食蜜,白蜜,白沙蜜,沙蜜,蜂糖,石饴。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备注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

8、蛇蜕

别名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蛇皮,龙子皮,蛇退,蛇壳,龙退,龙衣,青龙衣,长虫皮,白龙衣,龙子衣,蛇蜕皮。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全年皆可收集,但以3~4月间为最多。取得后抖去泥沙,晒干或晾干。

生境分布主产浙江、广西、四川、江苏、福建、安徽、陕西、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蜕皮为圆筒形的半透明皮膜,常压扁或稍皱缩,或有碎断。完整者长达1米以上。背侧银灰色,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的半透明鳞片。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片呈长方形,作覆瓦状排列。质轻柔,易破碎,抚之有滑润感。气微腥,味淡或微咸。以色白、皮细、条长、粗大、整齐不碎、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②《别录》:“主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咳,明目。”③《药性论》:“治喉痹。”④《日华子本草》:“止呕逆。治小儿惊悸客忤,催生,疬疡,白癜风。”⑤《用药心法》:“去翳膜。”⑥《纲目》:“祛风,杀虫。烧末服,治妇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腭,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⑦《医林纂要》:“缓肝保心,去毒热,除风湿。”⑧《分类草药性》:“治眼胀头风,煅研涂疮,汤火伤,收湿疮干水,治疮疾。”

9、麻油

别名胡麻油,乌麻油,脂麻油,香油,生油,清油。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①《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②《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③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④《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一合,下利为度。”⑤《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⑥《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10、竹沥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生境分布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功能主治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备注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11、黄耆

别名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八仙锉散

八仙锉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八仙锉散的基本资料八仙锉散(《寿亲养老》卷四)别名经进八仙散。处方干葛(纹细嫩有粉者)半两,白豆蔻(去皮壳)半两,缩砂仁(实者)半两,丁香(大者)半两,甘草(粉者)

八仙玉液

八仙玉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八仙玉液的基本资料八仙玉液(《重订通俗伤寒论》)处方鲜生地汁2杯,藕汁2杯,梨汁1杯,蔗汁1杯,人乳1杯,鸡子白2枚,鲜茅根100枝,龙眼肉7朵。功能主治补心养阴。

八仙藕粉

八仙藕粉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八仙藕粉的基本资料八仙藕粉(《仙拈集》卷三)处方白花藕粉、白茯苓、白扁豆(炒)、莲肉、川贝母、山药、白蜜各等分,人乳(另入)。功能主治保养,滋胃保元。主一切杂症虚劳

八仙饮

八仙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八仙饮的基本资料八仙饮(《活幼心书·拾遗》)处方生干地黄(净洗,焙干)5钱,赤芍药5钱,大川芎5钱,羌活5钱,川当5钱,归尾(酒洗,焙干)5钱,龙胆草5钱,汉防己5

八仙酒

八仙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八仙酒的基本资料八仙酒(《仙拈集》卷三)处方当归1两,生地1两,杜仲1两,牛膝1两,枸杞1两,五加皮2两,土茯苓4两(打碎)。功能主治补脾肾,壮筋骨,和颜悦色,令人

八仙糕

八仙糕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3味。八仙糕的基本资料八仙糕(《寿世保元》卷九)处方人参(去芦)4两,茯苓(去皮)4两,干山药4两,芡实(去壳)4两,莲肉(去心)4两,不油白术(去芦,米泔浸过1宿,切片

八仙丹

八仙丹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69味。八仙丹的基本资料八仙丹(《灵验良方汇编》续编)处方紫苏,青蒿,薄荷,大蒜子,生姜,青梅(并取自然汁等盅),甘草1两,滑石6两(并研极细末)。制法以前6

八仙串

八仙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八仙串的基本资料八仙串(《串雅补》卷二)别名遇仙丹。处方黑丑头末4两,尖槟1两,茵陈5钱,广木香1钱,血余灰1钱,沉香1钱,牙皂5钱,五加皮2钱。制法上为末,醋糊为

八仙长寿丸

八仙长寿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八仙长寿丸的基本资料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卷四)别名麦味地黄丸(《医级》卷五)。处方怀生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怀山药120克白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泽泻90

八仙逍遥汤

八仙逍遥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八仙逍遥汤的基本资料八仙逍遥汤(《金鉴》卷八十八)处方防风1钱,荆芥1钱,川芎1钱,甘草1钱,当归(酒洗),黄柏2钱,茅山苍术3钱,牡丹皮3钱,川椒3钱,苦参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