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瘟化痰汤

Posted 木通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除瘟化痰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瘟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除瘟化痰汤的基本资料

除瘟化痰汤(《喉科心法》卷下)

处方粉葛根2钱,金银花2钱,枇杷叶1钱5分(去毛,蜜炙),竹叶1钱,大生地2钱(当用鲜者),冬桑叶2钱,小木通8分,川贝母2钱,生甘草8分,薄荷5分。

功能主治除瘟化痰。主白喉。

除瘟化痰汤相关中药材

1、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黄虻,贝母,勤母,药实,空草,贝父,苦花,苦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性状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诚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功能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主产甘肃。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6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主产新疆。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产华北、东北。

2、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3、枇杷叶

别名巴叶,枇杷,蜜枇杷叶,炙枇杷叶,芦桔叶,卢橘。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片,全年皆可采收,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部全缘。羽状网脉,中脉下面隆起。叶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上面有光泽;下面茸毛棕色。叶柄短。叶革质而脆。气无,味微苦。以叶大、色灰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①《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②《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④《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⑤《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⑥《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4、小木通

别名毛蕊铁线莲,过山龙,丝瓜花。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丝瓜花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丛中。分布长江流域,南达广东北部,北达甘肃、陕西。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去湿止痛,解毒利尿。

5、葛根

别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干葛,葛于根,黄葛根,葛藤,葛麻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⑿《纲目》:“散郁火。”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6、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7、枇杷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

生境分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润肺,止渴,下气。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①孟诜:“利五脏。”②崔禹锡《食经》:“下气,止哕呕逆。”③《日华子》:“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④《滇南本草》:“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8、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9、竹叶

别名淡竹叶。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

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10、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11、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10~11月间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南部育蚕区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3厘米,宽7~11厘米。先端尖,边缘有锯齿,有时作不规则分裂,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上面黄绿色,略有光泽,沿叶脉处有细小毛茸;下面色稍浅,叶脉突起,小脉交织成网状,密生细毛。质脆易碎。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脆、无杂质者为佳。习惯应用桑叶以经霜者为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①《本经》:“除寒热,出汗。”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⑾《百草镜》:“治肠风。”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鸡桑,具细长2裂的花柱(参见“小叶桑”条);蒙桑,叶缘锯齿常具刺毛;华桑,叶缘具钝圆锯齿,幼叶两面密生细毛。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解热化痰汤

解热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解热化痰汤的基本资料解热化痰汤(《回春》卷二)处方苏子、白芥子、枳实、黄连、桔梗、黄芩、瓜蒌仁、石膏、杏仁、乌梅、黄柏。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伤寒结胸,有痰、有

活血化痰汤

活血化痰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8味。活血化痰汤的基本资料活血化痰汤(《回春》卷六)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陈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

化痰清火汤

化痰清火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化痰清火汤的基本资料化痰清火汤(《古今医鉴》卷五)处方南星、半夏、陈皮、苍术、白术、白芍、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石膏、甘草。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嘈杂。用法用量加

化痰消食汤

化痰消食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化痰消食汤的基本资料化痰消食汤(《内科学》)处方海藻15g,昆布15g,海带15g,半夏9g,贝母9g,连翘9g,青皮6g,牡蛎30g,白石英30g,枳实12g

补气化痰汤

补气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补气化痰汤的基本资料补气化痰汤(李绍南方)处方黄芪45克,桔梗9克,沙参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茯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功能主治补气平喘

除湿化痰汤

除湿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除湿化痰汤的基本资料除湿化痰汤(《摄生众妙方》卷六)处方橘红桔梗枳实川芎白芍药各2.1克半夏茯苓甘草黄连黄芩各3克苍术神曲山楂贝母各2.4克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化

健脾化痰汤

健脾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健脾化痰汤的基本资料健脾化痰汤(《何氏济生论》卷三)处方白术、陈皮、柴胡、当归、鳖甲、茯苓、人参、贝母、知母、黄耆、半夏(制)、黄芩、甘草、白芍。功能主治健脾化

安胃化痰汤

安胃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安胃化痰汤的基本资料安胃化痰汤(《何氏济生论》卷五)处方陈皮、黄连、半夏、当归、贝母、枳实、麦冬、甘草、白术、白茯、苏梗、覆花、枇杷叶。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宽,呕吐

降火化痰汤

降火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降火化痰汤的基本资料降火化痰汤(《会约》卷十二)处方陈皮1钱半,半夏1钱半,茯苓1钱半,甘草1钱半,贝母1钱半,胆星1钱半,海石1钱半,木通1钱半,白芥子6分。功

定喘化痰汤

定喘化痰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定喘化痰汤的基本资料定喘化痰汤(《万氏家抄方》卷二)处方紫苏子(炒,研)1钱,半夏(汤泡7次)7分,甘草3分,白果5个(去壳,微炒),前胡1钱,杏仁(炒,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