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疳散
Posted 日华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除疳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疳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8味。
除疳散的基本资料
除疳散(《圣济总录》卷一七三)处方丁香半钱,生犀角(末)半钱,苦楝根(有子者良,赤者不用,阴干为末)半两,鹤虱半两,密陀僧1分,白槟榔(炮,锉)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五疳,吐虫,腹胀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米汤调下,每日3次,虫自出。
除疳散(《麻症集成》卷三)处方煅人中白、煅文蛤、烧蚕蜕纸、铜青。
制法共研粉。
功能主治牙疳臭烂。
用法用量用米泔水洗净敷之,以平为度。
除疳散古籍论述
除疳散《是斋百一选方》治小儿走马疳,蚀透唇鼻损骨者,用之大效。川本史氏小儿方。大天南星一个,当心剜作碗子,安透明雄黄一块在内,用大麦面裹,火煨,候雄黄溶作汁,以物合定,出火毒一宿,去面,将天南星、雄黄研细,入麝香少许,擦在疮处立验。
除疳散相关中药材
1、人中白别名溺白垽,溺垽,白秋霜,秋白霜,粪霜,尿壶垢,尿干子,溺白垽。
来源为人尿自然沉结的固体物。铲取年久的尿壶、便桶等内面沉结的尿垢,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干燥的固体物,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大小、厚薄不等,一般厚约3~6毫米。外表灰白色,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有时一面平滑,另一面松泡而凹凸不平。质坚硬而脆,易碎断,断面起层。有尿臊气。以干燥、色灰白、质坚、无杂质者为佳。色灰黑,有砖屑杂质者不堪入药。
功能主治清热,降火,消瘀。治劳热,肺痿,衄血,吐血,喉痹,牙疳,口舌生疮。①《别录》:“疗鼻衄、汤火伤。”②《唐本草》:“主紧唇疮。”③《日华子本草》:“治劳热,肺痿,心膈热,鼻洪吐血,羸瘦渴疾。”④《本草衍义补遗》:“能泻肝火,散阴火。”⑤《本草蒙筌》:“止肺痈唾血。”⑥《纲目》:“降火消瘀血,治咽喉口齿生疮,疳匿,诸窍出血,肌肤汗血。”⑦《本草正》:“烧研为末,大治诸湿溃烂,下疳恶疮,生肌长肉,善解热毒。”⑧《玉揪药解》:“清心泄火,凉血止衄。”
2、密陀僧别名炉底,陀僧,金陀僧,蜜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生境分布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3、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4、蚕蜕别名蚕退,马鸣退,佛退,蚕蜕皮,马明退,蚕退皮,蚕衣,蚕退,蚕儿衣。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蜕皮。收集家蚕起眠时的蜕皮,晒干即可。
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①《嘉佑本草》:“主血风病,益妇人。”②《本草蒙筌》:“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③《纲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疮。”④《握灵本草》:“烧灰治牙痈,牙痛,牙疳,缠喉风。”⑤《本草求原》:“主热淋。”
5、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6、犀角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犀牛角。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性状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②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②《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③《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7、文蛤别名花蛤,黄蛤,圆蛤,白利壳。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性状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备注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8、鹤虱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以粒匀、充实、尝之有粘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治虫积腹痛。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参见“鹤虱风”条)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分裂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油管,接合面有2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消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消疳散的基本资料珠黄消疳散(现代标准)名称珠黄消疳散拼音ZhuhuangXiaoganSan成份儿茶天花粉青黛黄连硼砂大青叶薄荷甘草冰片牛黄珍珠性状本品为灰绿色的粉
掺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掺疳散的基本资料掺疳散(《人己良方》)处方煅人中白5钱,煅文蛤5钱,冰片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收口生肌。主下疳疮。用法用量掺数次。掺疳散相关中药材1、人中白别名
非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非疳散的基本资料非疳散(《金鉴》卷七十六)处方冰片4分,人中白(煅去臭气,存性)1两,五倍子(炒茶褐色,存性)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清热止疼,去臭秽。主葡萄疫。
耳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耳疳散的基本资料耳疳散(《摄生众妙方》卷九)处方白矾(枯)5分,麝香5厘,胭脂胚2分半,陈皮(烧灰)5分。功能主治小儿、大人耳疳出脓及黄水。用法用量先用绵杖子缠去脓,
截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截疳散的基本资料截疳散(《杨氏家藏方》卷十八)处方蝼蛄2枚(大者,用砒少许,同蝼蛄以盐泥固济,用火烧令通赤,放冷用)。制法取出蝼蛄灰,入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功能主治小
蛔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蛔疳散的基本资料蛔疳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四十八候》)处方使君子1分,槟榔1个,轻粉1字,定粉1钱,茴香半钱,黄丹半钱,苦楝根末(炒)半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
回春脱疳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回春脱疳散的基本资料回春脱疳散(《金鉴》卷六十九)处方黑铅5钱(火化开),水银2钱5分(研不见星为度),寒水石3钱5分,轻粉钱5分,硼砂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
银柴胡(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甘;性微寒,清虚热;除疳热。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本文介绍了含有银柴胡的处方63个。处方1、鳖甲散处方银柴胡1钱半,胡连1钱,
五谷虫(别名蛆、谷虫、水仙子),味咸;甘;性寒,健脾消积;清热除疳。主疳积发热;食积泻痢;疳疮;疳眼;走马牙疳,本文介绍了含有五谷虫的处方32个。处方1、健脾丸处方人参2钱(烘),甜白术1两(土炒),
处方1、芦荟消疳饮处方芦荟银柴胡胡黄连川黄连牛蒡子玄参桔梗山栀石膏薄荷羚羊角各1.5克甘草升麻各0.9克功能主治清热除疳。治小儿走马牙疳,身热气粗,牙龈腐烂,气味作臭,以及穿腮破唇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