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鸡膏

Posted 附子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樗鸡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樗鸡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樗鸡膏的基本资料

樗鸡膏(《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处方樗鸡12枚,蜜蜂12枚,芫青8枚(去翅足,炒),蜈蚣2条(长5寸者,无以野葛代之),斑蝥60枚(去翅足),藜芦(去芦头)1两,(艹闾)茹1两,铅丹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巴豆60粒(去皮),猪脂2斤。

制法上除猪脂、铅丹外,锉碎,先熬猪脂令沸,下诸药,煎至半日,滤去滓,绵布绞滤过,再煎,下铅丹,以柳篦搅令匀,以瓷合盛。

功能主治瘑疮。

用法用量取涂摩疮上,日3-5次,以愈为度。

樗鸡膏相关中药材

1、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2、藜芦

别名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葱苒,葱炎,藜卢,鹿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葱管藜芦,旱葱,人头发,毒药草,七厘丹,梨卢,葱菼,葱白藜芦,山棕榈,山白菜,芦莲,药蝇子草,山苞米,黑藜芦,大叶藜芦,棕包头。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5~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内或灌木丛间。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状干燥根茎,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棕色毛状的维管束。须根多数,簇生于根茎四周,长12~20厘米,粗约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的横皱,下端多纵皱。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易与皮部分离,味苦辛。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吐风痰,杀虫毒。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用于中风、癫痫、喉痹症见痰涎涌盛。用于疥癣秃疮。此外,以本品研末外渗,有灭虱功效。又近用以杀灭蚊蝇及其幼虫,也作农药杀虫剂及兽医作催吐药使用。①《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②《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③《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④《本草图经》:“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⑤《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毛穗藜芦,基部叶长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上部叶线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圆锥花序,花较稀疏;小花梗长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6毫米,先端钝圆。分布辽宁、吉林等地.②毛叶藜芦,又名:岩棕、小棕。基部叶广卵形至广卵圆形,长达25厘米以上,宽达10厘米以上,茎部叶渐小,为披针形;叶背具灰白色绵毛。小花梗长2~5毫米;花被6,白色,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10毫米,边缘有细锯齿及细柔毛。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③兴安藜芦,叶卵状椭圆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圆锥花序下枝较长,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较花被短,花被淡黄绿色。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芦,基生叶阔长卵形至椭圆形,长28~36厘米,宽4~10厘米,茎部叶披针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花少数,褐绿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圆形或线状卵形。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芦,叶广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0~30厘米,宽7~12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与花被略等长,基部有卵形或椭圆形的小苞片;花被绿白色。生溪边、林下、山谷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芦,参见“小天蒜”条。

3、斑蝥

别名斑猫,龙尾,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斑毛,班蝥,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斑猫,螌蝥,花斑蝥。

来源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然后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大斑蝥全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小斑蝥长10~15毫米,宽5~7毫米。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对较大的复眼及1对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翅上有3条淡棕色横带纹。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味初辛后苦。以个大、有黄色花斑、色鲜明、完整不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②《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③《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④《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⑤《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

4、铅丹

别名黄丹,真丹,铅华,丹粉,红丹,虢丹,国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铅黄,黄丹,黄龙肝,黄虢丹,障丹,桃丹粉,漳丹,彰丹。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布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状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功能主治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①《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②《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5、巴豆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巴菽,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猛子树。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备注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6、蜈蚣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蝍蛆,吴公,天龙,嗷高姆,百足虫。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⑥《本草述》:“治疠风。”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含有芫青的处方

芫青(别名芫青、青娘子、青娘虫、相思虫、青虫),味辛;性温;有毒,玫毒;破瘀;逐水。主瘰疬;狂犬咬伤;血瘀经闭;水肿尿少,本文介绍了含有芫青的处方37个。处方1、樗鸡膏处方樗鸡12枚,蜜蜂12枚,芫青

红鸡膏

红鸡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5味。红鸡膏的基本资料红鸡膏(《集成良方三百种》)处方苏木1两,降香1两,当归5钱,川芎3钱,红花2钱,海藻6钱,海带6钱,夏枯草6钱,昆布6钱,连翘2钱,赤芍2钱,三棱

李时珍认为樗鸡有何功用?

李时珍认为:樗即臭椿树。樗鸡刚出生时,头方而扁,尖喙向下,六只脚,二层羽翅,黑灰色。等到长大能飞以后,其外面的羽翅灰黄色有斑点,而内翅红色斑斓。在树上居停成行,秋深生子在樗皮上。苏恭、寇宗奭的说法是对

含有锥连栎的处方

锥连栎(别名黄栗),微苦;涩;性微温,止咳;平喘。主感冒;咳嗽痰多;气喘,本文介绍了含有锥连栎的处方1个。处方1、鸡膏处方陈鸡1只(去筋膜皮骨及颈和脊,只取肩脚及腹下坚肉),生桔梗1条,生姜2两,官桂

含有椎连栎的处方

椎连栎(别名黄栗),涩、微苦,微温。止咳,定喘。主治感冒。本文介绍了含有椎连栎的处方1个。处方1、鸡膏处方陈鸡1只(去筋膜皮骨及颈和脊,只取肩脚及腹下坚肉),生桔梗1条,生姜2两,官桂5钱,山楂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