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麟散

Posted 大黄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赤龙麟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赤龙麟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赤龙麟散的基本资料

赤龙麟散(《圣惠》卷八十)

处方赤鲤鱼鳞1两(烧灰),乱发2两(烧灰),棕榈皮2两(烧灰),当归2两(末),麝香1钱,赤芍药1两(末)。

制法上为散,令匀。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姜黄散”。

赤龙麟散(《圣惠》卷八十)

处方赤鲤鱼鳞4两(烧灰),虻虫半两(去翅足,微炒),水蛭半两(微炒令黄色),蒲黄半两,乱发4两(烧灰)。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产后血运,心闷,下恶血。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温酒调下,若口急,入干狗胆少许,研入,酒与药相和服之,日3-5次。以愈为度。

赤龙麟散(《圣惠》卷八十)

处方赤鲤鳞3两(烧为灰),乱发3两(烧灰),水蛭半两(微炒),虻虫半两(微炒,去翅足),桂心3分,川大黄1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下,腹内坚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赤龙麟散(《圣惠》卷八十)

处方赤鲤鱼鳞2两(烧灰),虻虫半两(炒微黄,去翅足),狗胆半两(干者),蒲黄半两,乱发2两(烧灰),麝香2钱(细研)。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产后恶血冲心。

用法用量每服1钱,煎生姜童便、调下,不拘时候。

赤龙麟散相关中药材

1、棕榈皮

别名拼榈木皮,棕毛,棕皮,拼榈木皮,拼榈,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其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性状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①陈棕皮 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厘米,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淡。以无粗皮、杂质及陈久者为佳。②棕骨 又名:棕板。呈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维。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以红棕色、片大、质厚、陈久者为佳。③陈棕 呈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以深黑色、无杂质者为佳。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华南、西南地区多用陈棕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多用棕骨;华东地区则多用陈棕。

功能主治收涩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带下,金疮,疥癣。①《本革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②《海药本草》:“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③《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④《本草衍义》:“烧为黑灰,止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

2、赤芍药

别名木芍药,红芍药,赤芍,臭牡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生境分布主产内蒙占、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其中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所产的赤芍药,以芍药的根为主,部分为草芍药的根。西南一带所产的赤芍药,以川赤芍的根为主。上述商品中,以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多伦赤芍”。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两端粗细近于相等,稍弯曲,长10~36厘米,径约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则外皮易脱落,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呈类粉红色,中央髓部小,木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备注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及毛叶芍药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其块根作纺锤形。

3、鲤鱼鳞

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鳞片。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崩漏带下,瘀滞腹痛,痔漏。①《食疗本草》:“烧,烟绝,研,酒下方寸匕,破产妇滞血。”②《纲目》:“烧灰,治吐血,崩中,漏下,带下,痔瘘,鱼鲠。”③《会约医镜》:“烧灰,治产后血迷血晕,败血不止。”

4、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5、蒲黄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香蒲,水蜡烛,蒲草。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夏季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性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为鲜黄色的细小花粉。质轻松,遇风易飞扬,粘手而不成团,入水则飘浮水面。用放大镜检视,为扁圆形颗粒,或杂有绒毛。无臭,无味。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消瘀。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湿痛。止血、活血:用于各种出血、痛经、跌损、痈肿疼痛。配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常用于产后腹痛、痛经及胃腹瘀痛。①《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②《药性论》:“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③《日华子本草》:“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④《纲目》:“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⑤《本草经疏》:“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⑥《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创伤,湿疹。”⑦《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瘰疬。”

6、虻虫

别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钻,牛苍蝇,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蜚虻,牛蝇子,瞎眼蠓,牛蝇,瞎蒙。

来源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6~8月间捕捉。用蝇拍轻轻拍取,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产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西、河南、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1.5~2厘米,宽5~10毫米。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逐瘀,破积,通经。治症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①《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②《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③《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7、狗胆

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胆。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止血消肿。治风热眼痛,目赤涩痒;吐血,鼻衄;聤耳,疮疡。①《本经》:“主明目。”②《别录》:“主痂疡恶疮。”③《药性论》:“主鼻齆,鼻中息肉。”④《食疗本草》:“采胆以酒调服之,明目,去眼中脓水。”⑤《日华子本草》:“主扑损瘀血,刀箭疮。”⑥《日用本草》:“去诸疥癣疮疾。”⑦《纲目》:“主鼻衄,聤耳,止消渴,杀虫,除积,能破血,凡血气痛及伤损者,热酒服半个,瘀血尽下。”⑧《玉楸药解》:“清肝胆风热。治眼病。”

8、水蛭

别名蚂蝗,马鳖,肉钻子,蛭蝚,至掌,马蜞,马蛭,马蟥,红蛭,蚂蝗蜞,黄蜞,水麻贴,沙塔干,门尔哥蚂里,水琪,蚂蟥。

来源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茶色蛭等的全体。

性状①水蛭 呈扁长圆柱形,长2~5厘米,宽2~3毫米。腹面稍高,体多弯曲扭转,通常用线穿起,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气微腥。②宽水蛭 呈扁平纺锤形,长5~9厘米,宽0.8~2厘米。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背腹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背部黑棕色,体两侧及腹面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胶质状而有光泽。有土腥气。③长条水蛭 呈狭长扁平形,或呈线状,长8~12厘米,宽1~5毫米。体两端均细,体表凹凸不平。背腹面均呈黑棕色,因加工时两端穿有小孔,故吸盘不易辨认。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以上三种药材,均以整齐、黑棕色,无杂质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均产。此外,四川尚产一种水蛭,为水蛭科动物细齿金线蛭的干燥全体。呈扁长条形,长约2~3厘米,宽约3~5毫米。全体绿褐色或黑褐色。背面有黄色条纹明显者,当地习称“金边蚂蟥”。认为品质最优。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②《别录》:“堕胎。”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④《本草衍义》:“治伤折。”

9、鲤鱼

别名赤鲤鱼,赪鲤,赤鲤鱼,鲤拐子,鲤子,大鲤鱼。

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肉或全体。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闽江诸流域及云南、新疆等地湖泊、江河中均有。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下气,通乳。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①《别录》:“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②《药性论》:“烧灰。末,糯米煮粥(调服),治咳嗽。”③《本草拾遗》:“主安胎。胎动、怀妊身肿,为汤食之。破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伏梁,作鲙以浓蒜虀含之。”④《滇南本草》:“治痢疾,水泻,冷气存胃,作羹食。”⑤《纲目》:“煮食,下水气,利小便;烧末,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⑥《本经逢原》:“治便血,同白蜡煮食。”

10、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11、麝香

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赤龙散

赤龙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9味。赤龙散的基本资料赤龙散(《杏苑》卷六)处方伏龙肝(即灶心内土)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解热。主小儿赤毒、火毒走注。用法用量用鸡子清调敷患处。赤龙散(《医方类

赤龙丹

赤龙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赤龙丹的基本资料赤龙丹(《永乐大典》卷九七八引《赵氏家传》)处方牛黄1钱,龙胆1钱,犀角(末)半两,腊茶半两,大黄(绵文者,切作片子,湿纸煨熟,焙干)半两,五灵脂(

赤龙鳞散

赤龙鳞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赤龙鳞散的基本资料赤龙鳞散(《圣惠》卷七十二)处方赤鲤鱼鳞2两(烧灰),黑豆2合(醋拌,烧令焦),羚羊角3两(炒令燥),乱发灰1两,藕节1两,水蛭1分(炒微黄),

赤龙皮散

赤龙皮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赤龙皮散的基本资料赤龙皮散(《圣惠》卷七十九)处方赤鲤鱼皮1两,乱发1两,棕榈皮1两(锉)。制法上药同于铫子内,用麻(艹黠)火匀炒,令烟尽候冷,入麝香半分,都研匀细

赤龙搅华池 天河水逆流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名人寿星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养生经验,“赤龙搅华池,天河水逆流”,又称“赤龙搅海”,就是其中的一条。“赤龙”即舌头,“华池”或“海”即口腔。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

闲话“唾液养生”

我国古代有一些养生学家、名人寿星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养生经验,“赤龙搅华池,天河水逆流”就是其中的一条。“赤龙”即舌头,“华池”即口腔。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

含有地黄的处方(十二)

处方1、黑神散处方赤龙鳞(炒)3分,乱发(烧灰)3分,乌贼鱼骨(烧灰)3分,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延胡索半两,牡丹皮半两,芍药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芎䓖半两,当归(切,焙)1两

含有黑葡萄液汁的处方

黑葡萄液汁(别名野葡萄。),微苦;涩;凉,消食;清热;凉血。主胃肠实热;头痛发热;骨蒸痨热;目赤肿痛;鼻衄,本文介绍了含有黑葡萄液汁的处方4个。处方1、赤龙散处方野葡萄根(红者,去粗皮)。制法上为末。

含有麻羊藤的处方

麻羊藤(别名复叶葡萄、黑葡萄、野葡萄),微苦、涩,平。消食清热,凉血。主治胃肠实热,头痛发热,骨蒸劳热,急性结膜炎,鼻衄等。本文介绍了含有麻羊藤的处方4个。处方1、赤龙散处方野葡萄根(红者,去粗皮)。

含有槲皮的处方

槲皮(别名赤龙皮、槲木皮、槲白皮),苦;涩;性平,解毒消肿;涩肠;止血。主疮痈肿痛;溃破不敛;瘰疬;痔疮;痢疾;肠风下血。本文介绍了含有槲皮的处方8个。处方1、槲皮散处方槲皮3两(烧令烟尽)。制法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