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百消丸

Posted 沉香

篇首语: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沉香百消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沉香百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沉香百消丸的基本资料

沉香百消丸(《良朋汇集》卷一)

别名三仙丹、百消丸。

处方香附米(醋炒)半斤,五灵脂(拣去砂石,酒拌,晒干)半斤,黑丑1斤,白丑1斤,沉香5钱。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消症化积,消食,顺气解酒,行水消痞,除胀止痛。主癖积成块,症积攻痛,久成膨胀,腹大坚硬及饮食过量,消化不良,呕吐嘈杂,胸膈胀满,酒寒积聚。

用法用量三仙丹(原书卷二)、百消丸(《经验广集》卷一)。本方改为曲剂,名“沉香百消曲”(见《感证辑要》)。

注意如孕妇泄泻、久病者勿服;忌人参。

沉香百消丸相关中药材

1、五灵脂

别名灵脂,糖灵脂,灵脂米,灵脂块,药本,寒号虫粪,寒雀粪。

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全年可采,但以春、秋为多,春采者品质较仕。采得后,拣净砂石、泥土等杂质,按形状分别为“灵脂块”和“灵脂米”两类。

性状①灵脂块 又名:糖灵脂。系由许多粪粒凝结而成,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时呈纤维性。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②灵脂米 又名:散灵脂。呈长椭圆形圆柱状,两端钝圆,长5~15毫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黑棕色,较平滑残微祖糙,常可见浅色的斑点,有的具有光泽。体轻而松,易折断,断面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呈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品质较灵脂块为差。以上2种药材主产河北、山西。此外,甘肃、吉林、新疆、北京郊区亦产。

功能主治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①《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②《本草图经》:“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③《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④《本草蒙筌》:“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⑤《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⑥《本草述》:“主损伤接骨。”⑦《现代实用中药》:“涂敷疮疥。”

2、香附

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3、沉香

别名蜜香,沉水香,蜜香,栈香。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国产沉香的采集:选择树干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在距地面1.5~2米处的树干上,用刀顺砍数刀,深约3~4厘米,待其分泌树脂,经数年后,即可割取沉香。割取时造成的新伤口,仍可继续生成沉香。又法:在距离地面约1米处的树干上,凿成深3~6厘米,直径约3~10厘米的数个小口(俗称“开香门”),然后用泥土封好,待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分泌树脂,数年后生成沉香,即可割取。又枯死的白木香树,有时亦可觅得沉香,此香因年代较久,含脂量高,品质较好,但产量不多。采得沉香后,再用小刀剔除不含树脂的部分,晒干后即为成品。须贮藏于密闭的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止走油、干枯。

性状①进口沉香 为植物沉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盔帽形、棒状或片状,外形极不规则,长7~2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褐色,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平滑光润。质坚实,沉重,难折断,用刀劈开,破开面呈灰褐色。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香气浓烈。主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地。②国产沉香 又名:海南沉香。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不规则块状或片状,长3~15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凹凸不平,有加工的刀痕。可见黑褐色的含树脂部分与黄色的木部相间,形成斑纹。其孔洞及凹窝的表面呈朽木状。质较轻,折断面刺状,棕色。大多不能沉水。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发浓烟,香气浓烈。主产海南。广西亦产。沉香中油性足、体质重而性糯者,经精选加工后即为伽喃香,参见“伽喃香”条。

功能主治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③《海药本草》:“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④《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⑤《珍珠囊》:“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⑥《纲目》:“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⑦《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沉香分消丸

沉香分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沉香分消丸的基本资料沉香分消丸(《活人方》卷四)处方大枳壳4两(分4份:苍术1两,萝卜子1两,大茴香1两,干漆炭1两,上4味各炒枳壳1份,以黄脆为度),香附(醋炒

湿消丸

湿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湿消丸的基本资料湿消丸(七消丸)(现代标准)名称湿消丸(七消丸)拼音ShiXiaoWan成份熟地黄地黄北沙参白术白芍乌梅木瓜香附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酸。

醒消丸

醒消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5味。醒消丸的基本资料牛黄醒消丸(现代标准)名称牛黄醒消丸拼音NiuhuangXingxiaoWan成份牛黄、麝香、乳香(制)、没药(制)、雄黄。性状本品为棕

四消丸

四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四消丸的基本资料槟榔四消丸(现代标准)名称槟榔四消丸拼音BinglangSixiaoWan成份槟榔、大黄(酒炒)、牵牛子(炒)、猪牙皂(炒)、香附(醋制)、五灵脂(

下消丸

下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下消丸的基本资料下消丸(现代标准)名称下消丸拼音XiaxiaoWan成份莲子山药制何首乌地骨皮龙骨金樱子远志(甘草制)茯苓芡实莲须菟丝子酸枣仁诃子泽泻性状本品为褐色

槟榔四消丸

槟榔四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槟榔四消丸的基本资料槟榔四消丸(现代标准)名称槟榔四消丸拼音BinglangSixiaoWan成份槟榔、大黄(酒炒)、牵牛子(炒)、猪牙皂(炒)、香附(醋制)、

调中四消丸

调中四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调中四消丸的基本资料调中四消丸(现代标准)名称调中四消丸拼音TiaozhongSixiaoWan成份牵牛子(炒)、香附(醋炙)、五灵脂(醋炙)、猪牙皂、熟地黄。性

含消丸

含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含消丸的基本资料含消丸(《千金翼》卷十八)处方茯苓1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乌梅(去核)2-7个,大枣(去核)2-7个。制法上为散,别捣梅、枣令熟,合余药为丸,如弹

金消丸

金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金消丸的基本资料金消丸(《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引《简易方》)处方黄柏、荆芥、射干、黄芩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用法用量每用1丸,

半消丸

半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半消丸的基本资料半消丸(《医学入门》卷五)处方半夏2两,风化消1两。制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中脘停伏痰饮,致臂痛不能举,左右时复转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