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清肝汤

Posted 柴胡

篇首语:最好的治疗是在温暖、干净、干燥的环境下养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柴胡清肝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柴胡清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7味。

柴胡清肝汤的基本资料

柴胡清肝汤(《外科真铨》卷上)

处方北柴胡7分,小生地1钱5分,炒白芍1钱5分,西当归1钱5分,川贝母1钱,牡蛎粉3钱,北连翘1钱,玄参1钱,炒山甲1片,金银花1钱5分,甘草7分。

功能主治谋虑不决,郁火凝结少阳胆经而成夭疽、锐毒,生于耳后1寸3分高骨之后,左名夭疽,右为锐毒。

柴胡清肝汤(《马培之医案》)

处方柴胡、黄芩、甘草、南沙参、川草、黑栀。

功能主治怒火上升,憎寒恶热,肝胆风热疮疡。

柴胡清肝汤(《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黄 柴胡 黄芩 山栀 天花粉 防风 牛蒡子 连翘 甘草节各3克

制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主治养血清火,疏肝散结。主血虚火动,肝气郁结,致患鬓疽,初起尚未成脓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

柴胡清肝汤相关中药材

1、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黄虻,贝母,勤母,药实,空草,贝父,苦花,苦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性状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诚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功能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主产甘肃。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6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主产新疆。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产华北、东北。

2、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3、南沙参

别名沙参,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泡参,面杆杖,桔参,泡沙参,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刮去栓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河南、青海、陕西等地亦产。以安徽、江苏、浙江所产质量为佳;以贵州产量为大。

性状干燥的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上粗下细,有时稍弯曲或扭曲,偶有分歧。全长5~25厘米,上部直径1~3厘米。顶端有根茎(芦头)长0.5~10厘米,直径0.3~2厘米,偶有2个根茎并生,上有显着横纹。带皮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有横纹,上部尤多,稍有短段细根或根痕;去皮者表面黄白色,有纵皱。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白色,不平坦,有多数裂隙。气微弱,味甘微苦。以根粗大,饱满、无外皮、色黄白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①《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②《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③《药性论》:“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④《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治)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⑤《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瘘。”⑥《玉楸药解》:“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凉头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疡疮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⑦《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⑧《中国药植图鉴》:“降低血压。”

4、甘草节

别名粉草节。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

功能主治治痈疽疮毒,咽喉肿痛。①《医学入门》:“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②《本草原始》:“消痈疽焮肿。”

5、天花粉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栝蒌粉,萎粉,栝楼根,蒌根,蒌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此外,尚有同属植物双边栝楼的根,在广西地区亦作天花粉使用。植物形态详“栝楼子”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皱缩不平,具有陷下的细根痕迹。质结实而重,粉质,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的维管束;横断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导管群条痕。气微,味淡后微苦。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以河南产量大、质量优,习称“安阳花粉”。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⑤《本草蒙筌》:“治偏疝。”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6、牛蒡子

别名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蝙蝠刺,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大牛子,牛子,大牛了,土大酮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生境分布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性状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⑦《纲目》:“消斑疹毒。”

7、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8、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9、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10、黄芩

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腐肠,黄芩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11、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12、连翘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旱连子,空翘,落翘,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境分布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13、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14、牡蛎

别名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莆,蚝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蛎蛤,蚝山,左牡蛎。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全年可采集。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性状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⑥《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15、玄参

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玄台,逐马,馥草,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立冬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坡林下。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根圆柱形,有的弯曲似羊角。中部肥满,两头略细。长约10~20厘米,中部直径约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顺纹及抽沟,间有横向裂隙(皮孔)及须根痕。顶端有芦头均已修齐,下部钝尖。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无裂隙。无臭或微有焦糊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支条小、皮粗糙、带芦头者质次。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备注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尚有北玄参的根也常作玄参应用。其区别特征在花序紧缩成穗状;花冠黄绿色;叶较窄。喜生于湿润土壤中。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16、牛蒡

别名恶实,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功能主治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3、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4、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启关散”。5、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6、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9、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10、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一日服三次。11、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12、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13、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14、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15、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16、牙痛。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17、项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19、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17、川芎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解毒清肝汤

解毒清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解毒清肝汤的基本资料解毒清肝汤(《张皆春眼科证治》)处方银花15g,柴胡6g,归尾6g,酒黄芩9g,秦皮3g,赤芍9g,车前子9g,防风1.5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柴胡抑肝汤

柴胡抑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柴胡抑肝汤的基本资料柴胡抑肝汤(《医学入门》卷八)处方柴胡7.5克赤芍牡丹皮各4.5克青皮6克连翘生地各1.5克地骨皮香附苍术山栀各3克川芎2.1克甘草0.9克

抽动-秽语综合征如何用柴胡舒肝汤治疗?

肌群抽动伴有面色红赤,性情急躁,异常发音高亢有力,纳呆便干,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病情反复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此乃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所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当用柴胡舒肝汤。主要药物

抽动-秽语综合征如何用柴胡舒肝汤治疗?

肌群抽动伴有面色红赤,性情急躁,异常发音高亢有力,纳呆便干,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病情反复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此乃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所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当用柴胡舒肝汤。主要药物

护肝汤

护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护肝汤的基本资料护肝汤(《辨证录》卷八)处方熟地5钱,鳖甲5钱,山茱萸2钱,何首乌3钱,白芥子3钱,当归1两,柴胡1钱5分。功能主治补肝祛邪。主肝木亏虚,邪遂乘机突入

和肝汤

和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和肝汤的基本资料和肝汤(《辨证录》卷三)处方柴胡栀子丹皮苍术天花粉各6克白芍15克茯苓生地各9克甘草3克陈皮1.5克川芎3克功能主治治火郁于上、中二焦,上身疼痛,腰以

扶脾舒肝汤

扶脾舒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扶脾舒肝汤的基本资料扶脾舒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柴胡6克,白芍(土炒)9克,炒蒲黄9克,血余炭6克,焦艾9克。功能主治培土

解怒补肝汤

解怒补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解怒补肝汤的基本资料解怒补肝汤(《辨证录》卷十)处方白芍1两,当归5钱,泽泻1钱,柴胡1钱,荆芥1钱,甘草1钱,枳壳3分,丹皮3钱,天花粉2钱。功能主治肝血少,少

扶解调肝汤

扶解调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扶解调肝汤的基本资料扶解调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处方泡参5钱,白术3钱,炒白芍3钱,阿胶珠2钱,茯神3钱,软柴胡2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扶气养血舒郁。主产后血

舒郁清肝饮

舒郁清肝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舒郁清肝饮的基本资料舒郁清肝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处方当归6克白芍(酒炒)12克白术柴胡香附(醋炒)郁金黄芩各6克山栀仁9克丹皮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