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祛毒散
Posted 乌头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补肾祛毒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肾祛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补肾祛毒散的基本资料
补肾祛毒散(《洞天奥旨》卷五引巫真君方)处方忍冬藤4两,熟地3两,豨莶3钱,天花粉2钱,草乌头2钱,肉桂2钱。
功能主治肾俞生痈。
用法用量水煎汁1碗,空腹服。未破者2服即消,已溃者即去黑烂,10服乃愈。
补肾祛毒散相关中药材
1、草乌头别名乌头,乌喙,奚毒,鸡毒,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独白草,土附子,草乌,竹节乌头,金鸦,断肠草,乌头,即子,五毒根,耗子头。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块根,一般呈圆锥形而梢弯曲,形如乌鸦头,长约3~7厘米,直径约1~3厘米。顶端平圆,中央常残留茎基或茎基的残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外皮皱缩不平,有时具短而尖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粉性,有曲折的环纹及筋脉小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口尝须特别谨慎,切勿咽下。以个大、肥壮、质坚实、粉性足、残茎及须根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①《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②《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③《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④《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⑤《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⑥《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⑦《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乌头属植物,亦作草乌使用。①乌头的黄山变种(黄山乌头)(分布安徽、浙江)、展毛变种(分布江苏、浙江)和密毛变种(大乌头)(分布甘肃、陕西)。②昆明乌头(黄草乌),详“昆明堵喇”条。③圆锥序乌头(分布辽宁、吉林)。④蒿叶乌头(分布辽宁、吉林)。⑤太白乌头,详“金牛七”条。⑥显柱乌头(分布云南)。⑦多根乌头(分布新疆)。⑧准噶尔乌头(分布新疆)。⑨瓜叶乌头,详“藤乌头”条。⑩紫草乌(分布云南)。⑾松潘乌头,详“火焰子”条。⑿亚东乌头(分布西藏)。⒀细叶草乌(分布西藏)。⒁直缘乌头(大草乌、小黑牛)(分布云南)。
2、忍冬藤别名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老翁须,净制忍冬藤,二花藤,忍冬,银花藤。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叶。秋、冬割取带叶的茎藤,扎成小捆,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中,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产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广西、湖南等地。此外安徽、甘肃、湖北、江西、福建、山西、云南、辽宁、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5~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灰棕色,有细柔毛,尤以嫩枝为多。皮部易剥落,常撕裂作纤维状。茎上常带有椭圆形、绿黄色的叶,多破碎不全。质坚脆,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气弱,味淡。以外皮枣红色、质嫩带叶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①《别录》:“主寒热身肿。”②陶弘景:“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③《药性论》:“主腹胀满,能土气下澼。”④《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⑤《履巉岩本草》:“治筋骨疼痛。”⑥《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⑦《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⑧《本草再新》:治心虚火旺,补气宽中,咳嗽,痈痿。⑨《南京民间药草》:“茎叶及花对眼睛发炎时有疗效。”⑩《贵州民间方药集》:“叶:外敷治刀伤。”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腿痛。”
3、天花粉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栝蒌粉,萎粉,栝楼根,蒌根,蒌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此外,尚有同属植物双边栝楼的根,在广西地区亦作天花粉使用。植物形态详“栝楼子”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皱缩不平,具有陷下的细根痕迹。质结实而重,粉质,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的维管束;横断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导管群条痕。气微,味淡后微苦。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以河南产量大、质量优,习称“安阳花粉”。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⑤《本草蒙筌》:“治偏疝。”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4、肉桂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5、豨莶别名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檫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稀莶草,火莶,火枚草,棉苍狼,绿莶草,铜锤草,猪冠麻。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⑤《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备注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佛手祛毒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佛手祛毒膏的基本资料佛手祛毒膏(《杨氏家藏方》卷十二)处方大黄2两,山栀子2两,白蔹1两,连翘1两,升麻半两,蒴藋半两。制法上(口父??)咀,用炼成猪脂1斤同煎,
湿热体质的产生会伴随许多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就包括易生痤疮、易患疮疖,所以,很多痤疮患者的病因就是因为体内的湿热,其治疗的关键就是要祛除体内毒热。对于很多年轻爱美的朋友来说,脸上的痤疮是他们最苦恼的问题
发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发毒散的基本资料发毒散(《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处方地龙(去土)、防风(去叉)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出迟。用法用量《普济方》有甘草一两。发毒散相关中药材
涤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涤毒散的基本资料涤毒散(《云歧子保命集》卷上)处方甘草半两,芒消9分,大黄1两(酒浸)当归。功能主治时气疙瘩,五发疮疡,喉闭雷头。用法用量方中当归用量原缺。涤毒散相关
泻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泻毒散的基本资料泻毒散(现代标准)名称泻毒散拼音XieduSan成份大黄、黄连、黄芩。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粉末;气微,味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规格
提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提毒散的基本资料提毒散(现代标准)名称提毒散拼音TiduSan成份石膏炉甘石(煅、黄连水飞)轻粉红粉冰片红丹性状本品为粉红色的粉末;气微香。功能主治化腐解毒,生肌止痛
揭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揭毒散的基本资料揭毒散(《青囊秘传》)处方大黄1两,朴消1两5钱,白及7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热性肿毒。用法用量井水调,外敷。揭毒散相关中药材1、朴消别名朴消石,消
除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除毒散的基本资料除毒散(《杨氏家藏方》卷二十)处方香白芷不以多少。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蛇伤。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麦门冬煎汤调下。除毒散相关中药材1、白芷别名芳香,苻
大追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大追毒散的基本资料大追毒散(《宣明论》卷十)处方甘草1两,苍术2两,麻黄2两(去节),滑石4两。功能主治伤寒两感。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大追毒散相关中药材1、甘草
儿童化毒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儿童化毒散的基本资料儿童化毒散(现代标准)名称儿童化毒散拼音ErtongHuaduSan成份乳香没药赤芍天花粉黄连大黄浙贝母甘草牛黄冰片雄黄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