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分消汤

Posted 麻黄

篇首语:存储阳光,必有远芳;心中有暖,又何惧人生荒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表里分消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里分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表里分消汤的基本资料

表里分消汤(《衷中参西》中册)

处方麻黄3钱,生石膏6钱,滑石6钱,西药阿斯匹林1片。

功能主治水臌,气臌。

用法用量将前3味煎汤,送服阿斯匹林。若服药1点钟后不出汗者,再服阿斯匹林1瓦;若服后仍不出汗者,还可再服,当以汗出为目的。

各家论述麻黄之性,不但善于发汗,徐灵胎谓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是以服之外透肌表,内利小便,水病可由汗、便而解矣,惟其性偏于热,似与水病之有热者不宜,故用生石膏以解其热,又其力虽云无微不至,究竟偏于上升,故又用滑石引之以下达膀胱,即其利水之效愈捷也。至用西药阿斯匹林者,因患此证者,其肌肤为水锢闭,汗原不易发透,多用麻黄又恐其性热耗阴,阿斯匹林善发汗,又善清热,故可用为麻黄之佐使,且其原质存于杨柳皮液中,原与中药并用无碍也。

表里分消汤相关中药材

1、石膏

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2、滑石

别名画石,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夕冷,脆石,留石,画石,活石。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或将滑石块刮净,用粉碎机粉碎,过细筛后即成滑石粉。

生境分布产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等地。

性状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蛋青色或黄白色,表面有珍珠样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软而细致,手摸有滑润感,用指甲即可刮下白粉。无臭,无味,有微凉感。以整洁、色青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渗湿,利窍。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泻,热痢,淋病,黄疸,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①《本经》:“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②《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③《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④《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⑤《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⑥《纲目》:“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⑦《本草通玄》:“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⑧《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

3、麻黄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龙沙,色道麻,结力根。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性状①草麻黄 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J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黄消汤

黄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黄消汤的基本资料黄消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处方大黄半两(锉,炒),消石(碎)半两。制法上药都拌匀。功能主治肺黄。烦渴欲得饮水,及大便不利。用法用量用水2盏,煎至1

急消汤

急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急消汤的基本资料急消汤(《辨证录》卷十三)处方忍冬藤2两,茜草3钱,紫花地丁30g,甘菊花3钱,贝母2钱,黄柏1钱,天花粉3钱,桔梗3钱,生甘草3钱。功能主治消初起之

柴胡芒消汤

柴胡芒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柴胡芒消汤的基本资料柴胡芒消汤(《全生指迷方》卷二)处方柴胡4两(洗,去苗),黄芩1两半,甘草(炙)1两半,赤茯苓1两半,半夏(汤洗7遍)1两1分。制法上为散。功

大黄朴消汤

大黄朴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大黄朴消汤的基本资料大黄朴消汤(《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处方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用法用量每服2钱

黄耆内消汤

黄耆内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黄耆内消汤的基本资料黄耆内消汤(《外科真诠》卷上)处方黄耆5钱,当归3钱,豨莶1钱,苍耳1钱,公英3钱,玄参1钱5分,赤芍2钱,丹皮1钱,甲珠1钱,甘草5分。功能

分消饮

分消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8味。分消饮的基本资料分消饮(《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道日用纲目》)处方苍术3钱,白术3钱,茯苓3钱,陈皮3钱,厚朴3钱,枳实3钱,生香附1钱5分,大腹皮1钱5分,泽泻1钱

解毒内消汤

解毒内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解毒内消汤的基本资料解毒内消汤(《刘奉五妇科经验》)处方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冬瓜子30克赤芍6克丹皮6克川军3克赤小豆9克甘草节6克土

寒胀中满分消汤

寒胀中满分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0味。寒胀中满分消汤的基本资料寒胀中满分消汤(《金鉴》卷四十一)处方人参、黄耆、当归、茯苓、厚朴、半夏、吴萸、黄连、干姜、生姜、升麻、柴胡、川乌、麻黄、青皮、黄柏

分消宽中散

分消宽中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分消宽中散的基本资料分消宽中散(《何氏济生论》卷四)处方白术、滑石、茯苓皮、香附、车前子、莱菔、半夏、泽泻、厚朴、白芍、山楂肉、苏梗、大腹皮、木香。功能主治脾虚

柴胡加芒消汤

柴胡加芒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柴胡加芒消汤的基本资料柴胡加芒消汤(《伤寒论》)处方柴胡8克黄芩3克人参3克甘草3克(炙)生姜3克(切)半夏3克大枣4枚芒消6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润燥去结。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