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瘟杀鬼丸
Posted 雄黄
篇首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避瘟杀鬼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避瘟杀鬼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避瘟杀鬼丸的基本资料
避瘟杀鬼丸(《说疫》卷五)处方雄黄3两,雌黄3两,山甲2两,龙骨2两,鳖甲2两,猬皮2两,川芎2两,禹余粮2两,真珠(酌加)、羚羊角7两,虎头骨7两,樗鸡15枚(如无,可以芫青15枚代之),东门上雄鸡头1枚。
制法上为末,蜡熔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避疫杀鬼,并吊丧问疾皆吉。主
用法用量每正旦,病家门口烧1两丸,并每人带1丸,男左女右。
避瘟杀鬼丸相关中药材
1、羚羊角别名高鼻羚羊,泠角。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生境分布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分布新疆等地。产于新疆。
性状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2、禹余粮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太一余粮。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斜方块状,一般长6~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黄色粉末。断面显深棕色与淡棕色相间的层次,深棕色的部分质坚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齐而光滑;浅棕色的部分质较松,用指甲可以划动,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他物。有土腥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以整齐不碎、赭褐色、断面显层纹无杂石者为佳。部分溶于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痔漏。①《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②《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③《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④《药性论》:“主治崩中。”⑤《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⑥《纲目》:“催生,固大肠。”⑦《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⑧《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3、龙骨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⑤《珍珠囊》:“固大肠脱。”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4、雌黄别名黄安,黄金石,武都仇池黄,昆仑黄,石黄,天阳石,黄石,鸡冠石,砒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的矿石。采挖后,除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柠檬黄色,杂有灰绿色。表面常覆有一层黄色粉末,微有光泽,不平坦。体较重,质脆易碎,断面不平坦。结晶块呈柱状,半透明,有树脂样光泽;含夹杂物则呈灰绿色,不透明,无光泽,微有特异臭气。有毒,勿用口尝。以块大、透明、质脆、黄色鲜明、有树脂样光泽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黑色液体,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结成红黑色固体。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解毒。治疥癣,恶疮,蛇虫螫伤,癫痫,寒痰咳喘,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②《别录》:“蚀鼻中息肉,下部匿疮,身面白驳,散皮肤死肌及恍惚邪气,杀蜂蛇毒。”③《医学入门》:“治乌癞,肺劳久嗽,妇人血气久冷,心痛不止。”④《纲目》:“治冷痰劳嗽,血气虫积,心腹痛,癫痫,解毒。”
备注本品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雄黄呈红色或橘红色,雌黄则为黄色,可以区别。
5、鸡头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头。
功能主治①《纲目》:“辟温。”②《本草再新》:“养肝益肾,宣阳助阴,通络活血。治小儿痘浆不起,时疹毒疮;堕死胎,安生胎。”
6、雄黄别名黄金石,石黄,天阳石,黄石,鸡冠石,黄食石,熏黄,黄金石,明雄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生境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坎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深红色或橘红色,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体重,质松易碎,断面粗糙,红色,明亮。微有特异的臭气。其中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者习称“明雄”、“雄精”或“腰黄”。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红紫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橘红色固体。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
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②《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③《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④王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⑤《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⑥《本草正》:“治痈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7、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8、鳖甲别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上甲,脚鱼壳,甲鱼。
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3~9月捕捉。捕得后,砍去鳖头,将鳖身入沸水内煮1~2小时,至甲上硬皮能脱落时,取出,剥下背甲,刮净残肉后晒干。
生境分布多生活于湖泊、小河及池溏旁的沙泥里。6~7月间产卵。分布很广,由东北至海南岛以及湖北、安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主产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此外,四川、福建、陕西、甘肃、贵州亦产。以湖北、安徽二省产量最大。
性状完整的干燥鳖甲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7~15厘米,厚约5毫米。背面微隆起,灰褐色或黑绿色,并有皱褶及突起状的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甲中央有不显明的骨节隆起,两侧各有8条明显的横向的锯齿状衔接缝,左右边缘可见8对齿状突起,呈类白色。甲里面白色,中央有突起的脊椎骨,两侧各有8条肋骨。质坚硬,衔接缝处易断裂。气微腥,味咸。以个大、甲厚、无残肉、洁净无腐臭味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软坚散结。治劳热骨蒸,阴虚风动,劳疟疟母,症瘕痃癖,经闭经漏,小儿惊痫。①《本经》:“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核)、恶肉。”②《别录》:“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③《药性论》:“主宿食、症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治妇人漏下五色羸瘦者。”④《日华子本草》:“去血气,破症结、恶血,堕胎,消疮肿并扑损瘀血,疟疾,肠痈。”⑤《本草衍义补遗》:“补阴补气。”⑥《医学入门》:“主劳疟、老疟,女子经闭,小儿痢疾。”⑦《纲目》:“除老疟疟母,阴毒腹痛,劳复,食复,斑疽烦喘,妇人难产,产后阴脱,丈夫阴疮,石淋;敛溃痈。”⑧《江西中药》:“治软骨病。”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杀鬼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大杀鬼丸的基本资料大杀鬼丸(《圣惠》卷五十六)别名杀鬼丸。处方虎头骨30两,雄黄1两(细研),鬼臼1两(去须),天雄1两(去皮脐),皂荚1两(去皮及子),芫荑1两,
虎爪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虎爪丸的基本资料虎爪丸(《普济方》卷二五四)别名杀鬼丸。处方虎爪(烧)3两,丹砂(细研,1作赤朱)1两,雄黄(研细)1两,蟹爪(烧)1两。制法上除研者外,为细末,再入
蟹爪,咸;寒,破血;催生。主产后血瘀腹痛;难产;胎死腹中,本文介绍了含有蟹爪的处方5个。处方1、虎爪丸别名杀鬼丸处方虎爪(烧)3两,丹砂(细研,1作赤朱)1两,雄黄(研细)1两,蟹爪(烧)1两。制法上
虎爪,治脱骨疽,磨醋抹患处,频抹有效。本文介绍了含有虎爪的处方1个。处方1、虎爪丸别名杀鬼丸处方虎爪(烧)3两,丹砂(细研,1作赤朱)1两,雄黄(研细)1两,蟹爪(烧)1两。制法上除研者外,为细末,再
弹鬼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弹鬼丸的基本资料弹鬼丸(《千金翼》卷十引刘次卿方)处方雄黄2两,丹砂2两,石膏4两,乌头1两,鼠妇1两。制法上为散,白蜡5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为丸,如楝实大
白避瘟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白避瘟散的基本资料白避瘟散(现代标准)名称白避瘟散拼音BaibiwenSan成份石膏、滑石、冰片、白芷、绿豆粉、薄荷脑、甘油。性状本品为乳白色显油润状的粉末;气芳香
避瘟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避瘟丸的基本资料避瘟丸(《医方简义》卷三)处方雄黄(好者)鬼箭羽丹参赤小豆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解毒辟秽,预防瘟疫。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
红避瘟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红避瘟散的基本资料红避瘟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处方香排草3斤,零陵香4两8钱,甘松4两8钱,白芷11两2钱,公丁香11两2钱,玫瑰花11两2钱,广木
救急避瘟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救急避瘟散的基本资料救急避瘟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处方皂角2钱4分,朱砂1钱7分,雄黄1钱7分,细辛2钱,贯众2钱,麻黄1钱4分,木香1钱4分,
避瘟明目清上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避瘟明目清上散的基本资料避瘟明目清上散(《慈禧光绪医方选义》)处方南薄荷5钱,香白芷5钱,川大黄6钱,贯众1两2钱,大青叶1两2钱,珠兰茶1两2钱,降香4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