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齿散

Posted 断面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贝齿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贝齿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3味。

贝齿散的基本资料

贝齿散(《圣惠》卷三十四)

处方贝齿1两,文蛤1两,海蛤1两,石决明1两,光明砂半两,龙脑1分。

制法上为细散,于乳钵中研,入龙脑令匀。

功能主治去口气,益牙齿,揩齿令光白。主

用法用量每日早晨及夜卧常用揩齿。

贝齿散(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二)

处方贝齿7枚(烧末)、真珠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目中生息肉、肤翳,稍长,欲满目闭瞳子,及生珠管;亦治目中眯不出。

用法用量以注翳肉上,日3次。

贝齿散(《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贝齿1分,琥珀1分,朱砂半两,龙脑半两,马牙消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眼久翳障不愈。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之,磨尽翳障为度。

贝齿散(《圣惠》卷七十二)

处方贝齿1两,葵子3两,石燕2两,滑石2两。

制法上为细散,研过。

功能主治妇人结热成淋,小便引痛,或时溺血。或如小豆汁。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葱白汤调下。

贝齿散(《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贝齿(烧灰)半两,手爪甲(烧灰)半两,龙骨半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眼生珠管。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珠管上,1日3-4次。

贝齿散(《圣惠》卷十六)

处方贝齿49枚,白鲜皮1两,猪苓1两(去黑皮),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瞿麦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时气热毒流注小肠,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温水1中盏,蜜半匙调下,不拘时候,良久再服。以得通利为度。

贝齿散(《普济方》卷八十四引《圣惠》)

别名点眼贝齿散。

处方贝齿(烧,研)1分,铅丹(再研)1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内瓷盒中盛。

功能主治风毒,卒生胬肉欲满,及生浮翳珠管。

用法用量点眼贝齿散(《圣济总录》卷一○九)。

贝齿散(《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贝齿3分,黄耆3分(锉),当归3分,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犀角屑1分半,甘草半两(生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排脓止痛。主发背溃后,脓水不尽。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贝齿散(《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贝齿4枚,葵子1两,石膏1两,滑石1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产后小便淋,疼痛,或时便血,或如豆汁,或如稠胶。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猪脂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贝齿散(《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处方贝齿7枚(烧为末,细研),真珠1分(捣罗末,细研),龙脑(研)半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目风热赤,生肤翳。

用法用量每点如黍米大于翳膜上,日3次。

贝齿散(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

处方贝子。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射罔脯毒,食饼臛中毒。

用法用量水服,如豆佳;不愈又服。

贝齿散(《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

处方贝齿22.5克 黄耆22.5克 当归22.5克 赤芍22.克 生干地黄22.5克 黄连22.5克(去须)川升麻22.5克 桂心22.5克 犀角12克 甘草15克(生、锉)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主发背溃后,脓水不尽。

用法用量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6克。

贝齿散相关中药材

1、赤芍药

别名木芍药,红芍药,赤芍,臭牡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生境分布主产内蒙占、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其中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所产的赤芍药,以芍药的根为主,部分为草芍药的根。西南一带所产的赤芍药,以川赤芍的根为主。上述商品中,以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多伦赤芍”。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两端粗细近于相等,稍弯曲,长10~36厘米,径约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则外皮易脱落,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呈类粉红色,中央髓部小,木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备注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及毛叶芍药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其块根作纺锤形。

2、干地黄

别名地髓,原生地,干生地,生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亦可用晒干法。

生境分布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

性状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子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蹙,嗜卧,足下热而痛。”⑥《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备注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根茎较肥大,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花不密集于茎顶,成稀疏的总状花序。

3、白鲜皮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北鲜皮,藓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及丛林中。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简状,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下,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膻,味微苦。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佳。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备注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狭叶白鲜的根皮作白鲜入药。

4、石决明

别名鲍鱼壳,九孔螺,九孔石决明,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鲍鱼皮,金蛤蜊皮,真珠母。

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夏秋捕捉。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以九孔鲍的贝壳称为“光底海决”;盘大鲍的贝壳称为“毛底海决”。

性状①光底海决 又名:耳片壳、海决明、海南决。为椭圆形贝壳,大小不一,一般长3~8厘米,宽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洁净,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内外相通,孔口与壳面平。壳内表面显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咸。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等地。②毛底海决 又名:关海决。形状与前者略似,一般长5~12厘米,宽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黄色,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苔藓虫等杂质而呈绿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极为粗糙,肋状纹理不显着。螺肋末端4~5孔开口,孔口突出于壳面。余同光底海决。主产辽宁、山东等地。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①《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②《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③《纲目》:“通五淋。”④《本草从新》:“愈疡疽。”⑤《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⑥《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5、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6、龙骨

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⑤《珍珠囊》:“固大肠脱。”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7、猪苓

别名豕零,猳猪屎,豕橐[音tuó],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豕零。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

生境分布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性状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功能主治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⑤《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备注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8、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9、升麻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性状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10、阿胶

别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浙江。以山东产者最为著名,浙江产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等地亦产。

性状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约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照视略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弱,味微甜。以色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①《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②《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③《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④《千金·食治》:“治大风。”⑤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洒服。”⑥《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⑦《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⑧《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11、铅丹

别名黄丹,真丹,铅华,丹粉,红丹,虢丹,国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铅黄,黄丹,黄龙肝,黄虢丹,障丹,桃丹粉,漳丹,彰丹。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布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状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功能主治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①《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②《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12、黄连

别名王连,灾连,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以立冬后(11月)采收为宜。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性状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江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江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备注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13、琥珀

别名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血琥珀。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性状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14、贝子

别名贝齿,白贝,白海蚆,白贝齿。

来源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5~7月间于海边捞取,除去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产于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性状全体略呈卵圆形,长约2.5厘米左右,宽1.5~2厘米,高1厘米余。表面光滑,黄色、黄白色、灰绿色。背部有横带及不明显的橘红色环纹,有的背部灰蓝色,周围有橘黄色环纹。壳口两唇周缘有齿12枚以上。质坚硬.气无,味淡。以个小、色白、壳厚、不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治伤寒热狂,水气浮肿,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渊脓血,目翳,痢疾。①《本经》:“主目翳,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②《别录》:“除寒热温疰,解肌,散结热。”③《药性论》:“能破五淋,利小便,治伤寒狂热。”④《海药本草》:“主水气浮肿及孩子疳蚀吐乳。”⑤《纲目》:“治鼻渊出脓血,下痢,男子阴疮。”

15、犀角

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犀牛角。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性状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②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②《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③《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16、朱砂

别名丹砂,辰砂,丹粟,丹砂,赤丹,汞沙,朱丹,真朱,光明砂。

来源为天然的辰砂矿石。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可利用浮选法,将凿碎的矿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将朱砂劈成片、块状。其片状者称为“镜面砂”,块状者称“豆瓣砂”,碎末者称“朱宝砂”。

生境分布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片状、块状或细小颗粒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体重,无臭,无味。商品有以下几种。①朱宝砂 又名:洋尖砂、泽光砂。呈细小片块状或颗粒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②镜面砂(《雷公炮炙论》)又名:劈砂、片砂。呈斜方形或长条形的片状,厚薄不一,边缘不齐,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微透明,质较松脆,易破碎。③豆瓣砂 又名:豆砂(陶弘景),个砂。呈块状,较大,方圆形或多角形,颜色发暗或现灰黑,体重质坚而不易碎。上述药材以色红鲜艳、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者为佳。不溶于水、硝酸及硫酸,但能溶于王水和硫化钠溶液。

功能主治安神,定惊,明日,解毒。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疡,疥癣。①《本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②《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③《药性论》:“镇心,主抽风。”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⑤《珍珠囊》:“心热非此不能除。”⑥李杲:“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⑦《医学入门》:“痘疮将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热烦跺。润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恶瘟疫,破癥瘕,下死胎。”⑧《纲目》:“治惊痫,解胎毒、痘毒,驱邪疟,能发汗。”⑨《本草从新》:“定颠狂,止牙疼。”

17、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18、石膏

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19、石燕

别名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来源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采得后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性状略呈肾脏形而扁,长2~3厘米,宽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中央隆起,具银杏叶般的纹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质坚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后,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气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极易脱落,脱去此层,显朱红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而粗糙。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肠风痔漏,眼目障翳。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②《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③《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④《纲目》:“疗眼目障翳。”⑤《玉楸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⑥《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20、滑石

别名画石,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夕冷,脆石,留石,画石,活石。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或将滑石块刮净,用粉碎机粉碎,过细筛后即成滑石粉。

生境分布产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等地。

性状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蛋青色或黄白色,表面有珍珠样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软而细致,手摸有滑润感,用指甲即可刮下白粉。无臭,无味,有微凉感。以整洁、色青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渗湿,利窍。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泻,热痢,淋病,黄疸,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①《本经》:“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②《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③《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④《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⑤《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⑥《纲目》:“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⑦《本草通玄》:“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⑧《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

21、瞿麦

别名巨句麦,大兰,山瞿麦,南天竺草,剪绒花,竹节草,巨句麦,瞿麦穗,麦句姜,龙须,四时美,圣茏草子,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带花全草。夏、秋均可采收,一般在花未开放前采取。栽培者每年可收割2~3次,割取全株,除去杂草、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江苏。此外,湖南、浙江、山西、陕西、安徽、甘肃、青海、新疆、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均产。

性状①瞿麦 为植物瞿麦的干燥全草,长30余厘米,茎直立,淡绿至黄绿色,光滑无毛,节部稍膨大。叶多数完整,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全长约3~4厘米,有淡黄色膜质的宿萼,萼筒长约为全花的3/4;萼下小苞片淡黄色,约为萼简的1/4。花冠先端深裂成细线条,淡红或淡紫色。有时可见到蒴果,长圆形,外表皱缩,顶端开裂,种子褐色、扁平。茎中空,质脆易断。气微,味微甜。②石竹瞿麦 为植物石竹的干燥全草。与瞿麦相似,惟花全长约3厘米,萼筒长约为全花的1/2,萼下小苞片约为萼筒的1/2,花冠先端浅裂呈锯齿状,棕紫色或棕黄色。以上两种药材均以青绿色、干燥、无杂草、无根及花未开放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破血通经。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肿,经闭,痈肿,目赤障翳,浸淫疮毒。①《本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②《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③《药性论》:“主五淋。”④《日华子本草》:“叶:治痔漏并泻血,小儿蛔虫,眼目肿痛,捣敷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子:催生,治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⑤《本草图经》:“利小肠为最要。”⑥《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尿热涩痛,血淋。”

备注东北地区除以上两种外,尚有以其他石竹科植物如东北石竹、丝叶石竹、兴安石竹等的全草,作瞿麦使用。宁夏地区尚有以东方石竹作瞿麦使用。

22、黄耆

别名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23、文蛤

别名花蛤,黄蛤,圆蛤,白利壳。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性状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备注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固齿散

固齿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1味。固齿散的基本资料固齿散(《外科全生集》卷四)处方鼠头骨、鼠牙、盐。制法上药同煅存性,研细。功能主治齿牙动摇。用法用量擦动牙。固齿散(《回春》卷五)处方

坚齿散

坚齿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坚齿散的基本资料坚齿散(《圣济总录》卷一二一)别名坚牙散。处方熟铜(末细研)2两半,当归(切,焙)3分,地骨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防风(去叉)半两。制法上各为细

擦牙固齿散

擦牙固齿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0味。擦牙固齿散的基本资料擦牙固齿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处方花椒4两,细辛4两,白芷10两,川芎10两,青盐20两,食盐20两,生石膏160两。制

黑髭揩齿散

黑髭揩齿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黑髭揩齿散的基本资料黑髭揩齿散(《普济方》卷四十九)处方莲子草1两,鸡肠草1两,熟干地黄1两,马齿苋1两,酸石榴皮1两,海盐1两,青胡桃皮1两,没石子1两,丁香

川升麻揩齿散

川升麻揩齿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川升麻揩齿散的基本资料川升麻揩齿散(《圣惠》卷三十四)处方川升麻半两,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两。制法上为末,别入生地黄汁1合,拌令

贝齿膏

贝齿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贝齿膏的基本资料贝齿膏(《鸡峰》卷十六)别名贝齿汤。处方贝齿4个(烧作末),葵子1升,石膏5两(研),滑石3两(研)。功能主治妇人结气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时溺

含有贝齿的处方

贝齿,咸,平。清心安神,平肝明目。用于惊悸心烦不眠,小儿斑疹,目赤云翳。本文介绍了含有贝齿的处方44个。处方1、解肌升麻汤处方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1两,麻黄1两,甘草1两,杏仁30枚,贝齿2枚(一

含有紫贝的处方

紫贝(别名文贝、砑螺、紫贝子、南蛇牙齿、狗支螺、紫贝齿、紫贝止、贝齿、海巴),味咸;性平,镇惊安神;平肝明。主小儿高热抽搐;头晕目眩;惊悸心烦;失眠多梦;目赤肿痛;热毒目翳,本文介绍了含有紫贝的处方1

含有胡桃青皮的处方

胡桃青皮(别名青胡桃皮、青龙衣),苦;涩;性平,止痛;止咳;止泻;解毒;杀虫。主脘腹疼痛;痛经;久咳;泄泻久痢;痈肿疮毒;顽癣;秃疮;白癜风,本文介绍了含有胡桃青皮的处方2个。处方1、揩齿散处方莲子草

含有槐花的处方(二)

处方1、擦牙固齿散处方生软石膏5钱,骨碎补6钱(去毛,蜜水拌,微火焙),青盐6钱,槐花5钱,寒水石5钱,没食子5钱(酒煮,火烘)。制法为细末。功能主治固齿。用法用量每日擦牙。摘录《冯氏锦囊·杂症》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