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初这个姓氏的由来
Posted 知
篇首语:也许就是那么一颗不甘服输的心带着我奋斗下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初这个姓氏的由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这个姓氏的由来
寻根溯源
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
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
烟台芝(fu)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记载: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以上意思是从初姓五音(角、征、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初氏谱书》(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对初姓渊源的记载:“初氏乃楚王之后也。熊、初、荆、楚、庄、屈、项一脉同源,谓七闽,皆通芈。始祖公数堪(即叔堪,《国语·郑语》写作:叔熊)是然。”
结合《史记.楚世家》和芝罘岛后唐初慧安自撰的碑文考证:叔堪,因兄弟之间争夺国君君位失败而避难隐居南衡,后以“初”为氏,为初姓得姓始祖。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yu)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国语·郑语》:“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䓕氏将起之,祸又不克。”
根据《史记》,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黄帝一昌意一颛顼(高阳)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内熊)--过若干世--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受周朝国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胜、熊杨(四世)--熊渠(五世)--熊挚红、熊延(六世)--熊勇、熊严(七世)--熊霜、仲雪、叔堪(老祖初公)、熊徇(八世)。
据以上文献考证,烟台芝罘后唐初慧安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即水道村谱书中提到的“数堪”。初姓谱书中碑文有:“羽音世考 初姓传宗 上先荆楚 袭受国封四至八世(莱阳谱书记的碑文为:传至八世) 老祖初公 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 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 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记载。《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叔堪(叔熊)逃难于濮而蛮”的经历与碑文中"老祖初公,安隐南衡”的记载是一致的。叔堪在争夺君位的残酷斗争中,亡命他乡,只能隐姓埋名,后改以“楚”字的同音字“初”为氏,以纪念,又避“楚”字而躲祸,辗转来到几百里外的“南衡”,即濮人居住地;而“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写尽了那九死一生的侥幸。西周时期,濮人散居楚之东、西、南境,号称百濮。
后唐初慧安立碑时,当时应该有家谱记录这段历史,因此,刊写碑文时,不能直书“老祖争君位而逃亡”,只能隐讳写“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因为隐讳写这段历史,和先人的避讳(在封建社会,兄弟争君主位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后代只凭碑文,不查询史料等,也就很难理解和确切的知道初姓的来历了,而口口相传关于初姓来源的说法谬误很多、出处很多。初慧安一脉的老祖是叔堪,是初姓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初与荆、楚、熊、芈(MI)、庄、屈、项等姓同源于荆楚部族,为同宗。
出自成汤后代
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又有乙氏、汤氏、殷氏、初氏” 。即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商汤是黄帝第十八代。未见到后人资料,也没有家谱记载或传说,谁是汤的后代。
其他姓氏改为初姓
如祁姓改为初姓,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祁暐改初暐;根据《氏族志》、《氏族谱》和《尚友录》的祁暐和初暐事蹟记载,北宋进士、度支员外郎山东胶水人(今平度)祁暐即初暐。清代陆心源编撰《宋诗纪事补遗》记载:初暐与祁暐系一人。清朝道光二十九修《平度府志》:“祁暐,淳化二年进士,有传志,《万姓统谱》举作“初暐”,按宋史总目,误作初暐,孝传作祁也,当从本传。”北宋王辟之(1031年——?),在其作品《渑水燕谈录》中记载:“王均之叛,县宰初暐奔山中,无以自匿,恇怯不能行,询负匿其家,又使亲党护送帅府,暐卒免害。暐感之,作《义士传》,刻石三圣院。”
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直集贤院 “初暐”、或写“祁暐”,可见,二者为一人。为什么改姓,没有记载。未见到家谱资料记载其后人改姓初。
有一个传说:北宋宋真宗年代,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开始,改为初姓。
临清网站登载一个传说故事:山东省临清城南30多里的卫运河畔,有个村庄名叫“初圈”,那里的祁姓因为明朝嘉靖年间避祸和感激初姓人的救命之恩而改为初姓。祁姓,有一部分来自黄帝的一个儿子。
少数民族根据姓氏发音改汉姓。满族老姓:绰克秦氏,后改汉姓初、秦、察、克等。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额伯尔昆都伦河流域)。北魏王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族、匈奴族的许多姓氏皆改为汉姓,其中的匈奴出大汗氏多改为汉字单姓韩氏、出氏、楚氏、达氏、初氏等。锡伯族初佳氏、初库尔氏改汉姓初。傈僳族也有初姓。清朝历史资料中没有满族初姓人物的记载,也没有见到家谱资料。现代人物中真正祖先出于满族的家族还有待于考证。有许多汉族初姓后改满族、其它民族的情况。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的文登、滨州市博兴县、烟台市福山区、莱阳市、蓬莱市、潍坊市、东阿县、海阳县、栖霞市、青岛市平度市,辽宁省的盖州市、丹东市、建平市、喀左县、双塔县、铁岭市、大连市、凤城市、庄河市、普兰店,天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的公主岭市怀德县,河北省的沧州南皮县,黑龙江省的通河市、黑河市,湖北省的潜江市,北京市,台湾省、云南等地,均有初氏族人分布。
郭 这个姓氏的由来?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期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虢序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后裔徙居太原北的阳曲,号郭公。四个虢国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
2、源于任姓。黄帝封禺虢于任,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4、源自少数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
隆这个姓氏的由来
隆姓的起源
姓氏:隆
祖宗:隆邑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方叫隆邑,后来居住在这 里或封地在这里的人便以地名为姓,称隆姓。
2、出自匈奴部族。西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
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时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堂号:
翕然堂 :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 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 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 ,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 、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諡庄简
“白”这个姓氏的由来
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祕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迈”这个姓氏的由来
我听爷爷说,是康熙年间。有个叫哈迈的提督随皇上过来的,后来分成了姓哈和姓迈的。我也姓迈
“夏”这个姓氏的由来?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少数民族中的夏姓 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6、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序,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聚集地——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俎这个姓氏的由来
俎姓来源,在我们老家传说,老祖宗原姓岳,是河北枣强县人,由于兄弟二人得罪官府.故迁入山东,因兄弟二人迁入此地并且安居乐业,故改姓取二人与且组合为俎:念zǔ,也有念cuò,为当今中国罕见姓氏。来源于鲍俎氏。《 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有鲍俎氏,俎氏为鲍俎氏所改”。 清人张澎《姓氏寻源》考证:“俎”姓为“鲍俎”氏所改。“鲍俎”氏原为北魏时期代北地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复姓“鲍俎”氏改为“俎”氏。明清时期,“俎”姓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江苏丹徒、河北磁州等地。今河南临颖、林县,辽宁,河北乐亭、无极、昌黎、涉县,山西太原、大同、运城,湖北武昌,福建宁德,山东寿光,台湾,内蒙古集宁,北京等地有此姓。
马这个姓氏的由来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4、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 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中西亚语言的 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 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赐姓,回 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比如明代的航海家,武术家郑和,本姓就是“马”。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回回原名音译后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 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
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 《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如元朝 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 县 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刺思,西域 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著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6、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7、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定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9、源于官位。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定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在典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在马校人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马姓也是非常久远的姓氏之一;二、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定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趣”,就是鉴别、确定的意思。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作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来被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定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把先祖官职称谓拿来作为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四、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定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还有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为姓氏者,称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五、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定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也可以说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六、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定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10、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11、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出自三国时期,现该村个别马姓迁移至港澳台等地区,有马姓子孙据台湾地区政府高官,统治台湾政府数年,为台湾和平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冯这个姓氏的由来
姓氏由来『冯』
冯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二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福建冯间,广东、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2、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四、家乘谱牒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五、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相关参考
谁知道咸这个姓氏的由来。咸姓,起源有多种说法。咸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期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汉代以后在汝南郡形成名门望族。咸姓起源有多种说法: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帝喾为部落首领时,部落
罗卓这个姓氏的由来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罗」源出:一: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
杨姓氏的由来,杨姓氏的由来是什么?姓氏:杨祖宗:伯侨分类:以国为氏姓氏起源: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
罗字姓氏的由来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
唐姓氏的由来唐姓由来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寻根溯源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
安姓氏的由来一、姓氏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安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远古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了帝位。次子叫安,被封于西戎,他到西戎后建立了安息国(今
商姓氏的由来姓氏源流商(Shāng)姓源出有三:1、出于子姓,是商王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
花姓氏的由来姓氏:花拼音:HUA2008-03-093437次2人5个15个18人1部新增本页到收藏夹将本页设为首页站长:花蕤管理员:[申请管理员]花姓起源花姓社群花姓族员花姓族谱花姓名人[字号:大中
在石家庄地区的“安”的姓氏的由来安姓一、姓氏来源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
生肖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并不存在十二生肖,在以前的时候姓氏是归四大天王来管理的,每年小孩出生的姓氏由当值天王的姓氏来定夺。后来在四大回归之后天庭之后,玉环大帝就下旨选择十二只不同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