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丸

Posted 苍术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浮萍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浮萍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3味。

浮萍丸的基本资料

浮萍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处方浮萍草(阴干)1分,晚蚕沙1分,白薄荷叶1分。

制法上为末,用薄荷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疮子不出,烦闷惊悸。

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浮萍丸(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

处方水中萍。

制法洗,晒干为末,以牛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热渴不止,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浮萍丸(《千金》卷二十一)

处方干浮萍、栝楼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虚热。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饮送下,日3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经》言浮萍下水气,止消渴,以其能开发腠理,通行经脉也。此方以肺气固结,津不行而渴,故用水萍,兼取栝楼根协济,以建清热止渴之功。

浮萍丸(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处方浮萍草1分(末),黄丹1分,麝香1钱(细研)。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口疮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

浮萍丸(《金鉴》卷七十三)

处方紫背浮萍(取大者,洗净,晒干)。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白驳风。圆形脱发(油风脱发),皮肤瘙痒病(瘾疹),白癜风,荨麻疹,((疒咅)(疒畾))

用法用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本方用紫背浮萍一斤,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至三钱,一日二次。

浮萍丸(《玉案》卷六)

处方紫背浮萍2两,苍耳草2两,苍术2两,苦参3两,黄芩1两5钱,僵蚕1两5钱,钩藤1两5钱,豨莶草1两5钱,防风1两5钱。

制法上为末,酒法为丸。

功能主治一切阴阳顽癣。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滚汤送下。

浮萍丸(《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处方紫背浮萍(取大者洗净,晒干)

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治风邪侵袭皮肤,气血失和,致生白驳风,初起自面及颈项出现白色斑点,并不痛痒,甚则延及遍身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豆淋酒送下。

浮萍丸古籍论述

浮萍丸《备急千金要方》

治消渴方。干浮萍 栝蒌根(等分)。上二味为末,以人乳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饮服二十丸,日三。三年病者,三日愈。治虚热大佳。治消渴日饮水一石者方:铅丹(二两)附子(一两)葛根 栝蒌根(各三两)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渴则服之,春夏减附子。

浮萍丸相关中药材

1、豨莶草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粘金强子,粘为扎,珠草,棉苍狼。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分。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同属植物豨莶s.orientalis L.、毛梗豨莶S.glabrescens Makino同作豨莶草用。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下、荒野、路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2、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3、栝楼

别名果裸,王菩,地楼,泽巨,泽冶,王白,天瓜,瓜葵,泽姑,黄瓜,天圆子,柿瓜,野苦瓜,杜瓜,大肚瓜,药瓜,鸭屎瓜,果裸,瓜蒌,狗苦瓜,山金匏,大圆瓜,吊瓜。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丛、林边、阴湿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厘米,直径约6厘米。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气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①《别录》:“主胸痹。”②《本草图经》:“主消渴。”③成无已:“通胸中郁热。”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⑧《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备注同属植物圆子栝楼、长萼栝楼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栝楼入药。

4、黄芩

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腐肠,黄芩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5、苍耳

别名卷耳,苓耳,地葵,枱耳,白胡荽,常枱,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负来,只刺,进贤菜,道人头,喝起草,佛耳,缣丝草,野缣丝,野茄,猪耳,痴头婆,虱麻头,粘粘葵,白痴头婆,卷耳,胡葈,枲耳,常枲,刺儿颗,假矮瓜,白猪母络,疔疮草,野紫菜,野落苏,狗耳朵草,苍子棵,青棘子,菜耳。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夏季割取全草,去泥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解毒杀虫。治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风癞,疔肿,热毒疮疡,皮肤瘙痒。①《别录》:“治膝痛,溪毒。”②《药性论》:“主肝家热,明目。”③《唐本草》:“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匿,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④《本草拾遗》:“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⑤《履巉岩本草》:“去风活血。”⑥《纲目》:“善通顶门连脑。”⑦《天宝本草》:“去风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⑧《广东中药》II:“治红云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6、苦参

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苦骨,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野槐,好汉枝,地槐,山槐子。

来源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⑦《珍珠囊》:“去湿。”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7、钩藤

别名钓藤,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钓藤,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剌,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性状①钩藤 为干燥的带钩茎枝,茎枝略呈方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两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的,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圆,径2~3毫米,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呈棕红色,髓部呈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气无,味淡。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②华钩藤 性状与钩藤大致相同。惟茎枝呈方柱形,径约2~3毫米,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备注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带钩茎枝亦作钩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②类钩藤,钩光滑,托叶裂片狭三角形。③大叶钩藤,参见“大叶钩藤”条。④毛钩藤,枝、钩及叶下面被粗毛。⑤无柄果钩藤,花冠管无毛,裂片外面密被绢毛,枝、钩被疏毛。⑥攀茎钩藤,枝、钩密被柔毛,叶下面被长柔毛。

8、苍术

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9、荷叶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6~9月收采,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四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叶通常折叠成半圆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圆盾形,直径30余厘米。正面青绿色或棕绿色,有白色短粗腺毛:背面灰黄色或淡灰绿色,平滑有光泽;中心有一突起的叶柄残基;全缘;叶脉明显,粗脉21~22条,由中心向外放射,并分生多数细脉。质脆,易碎。微有消香气,味淡微涩。以叶大、完整、色绿、无斑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①盂诜:“破血。”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④《日用本草》:“治呕血、吐血。”⑤《滇南本草》:“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⑥《品汇精要》:“治食蟹中毒。”⑦《纲目》:“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⑧《本草通玄》:“开胃消食,止血固精。”⑨《本草备要》:“洗肾囊风。”⑩《生草药性备要》:“舂汁,治白浊,(煅)存性,治莲蓬疮。”⑾《太苹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男子遗精或夜尿证;又为解毒药。”

10、浮萍

别名水萍,水花,浮蓱,萍子草,水白,水苏,小萍子,浮萍草,水藓,水帘,九子萍,田萍,水萍,浮萍,水萍草。

来源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6~9月间捞取,晒干。

功能主治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治时行热病,斑疹不透,风热瘾疹,皮肤瘙痒,水肿,癃闭,疮癣,丹毒,烫伤。①《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②《别录》:“下气,以沐浴生毛发。”③《唐本草》:“主火疮。”④《本草拾遗》:“末敷面酐;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方寸匕;又为膏长发。”⑤《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热疾,热狂,熔肿毒,汤火疮,风疹。”⑥《本草图经》:“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⑦《滇南本草》:“发汗,解毒。治疥癞,疥癣,祛皮肤瘙痒之风。”⑧《纲目》:“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瘫风,丹毒。”⑨《玉楸药解》:“辛凉发表。治瘟疫斑疹,中风歪斜,瘫痪;医痈疽热肿,隐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⑩《岭南采药录》:“凡患风癍,以紫背浮萍沐浴数次;凡中水毒,手足至肘膝俱冷,用之煎水浸洗。”⑾《中国药植图鉴》:“捣汁涂敷虫咬伤。”

11、豨莶

别名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檫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稀莶草,火莶,火枚草,棉苍狼,绿莶草,铜锤草,猪冠麻。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⑤《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备注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12、麝香

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13、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顽癣浮萍丸

顽癣浮萍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顽癣浮萍丸的基本资料顽癣浮萍丸(《外科正宗》卷四)处方紫背浮萍苍术苍耳草各60克苦参120克黄芩僵蚕各30克钩藤45克稀莶草60克(酒蒸)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

含化麝香丸

含化麝香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含化麝香丸的基本资料含化麝香丸(《圣惠》卷三十六)处方麝香1分(细研入),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川升麻3分,黄芩3分,浮萍草3分,零陵香3分,甘草3分(生

含有黄精的处方(十九)

处方1、浮萍天冬汤处方浮萍3钱,天冬3钱,生地3钱,玄参3钱,丹皮3钱,生姜3钱,栝楼根3钱。功能主治温疫,少阴经证,口燥舌干而渴者。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摘录《四圣悬枢》卷二处方2、姜魏丸处方

浮萍酒

浮萍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浮萍酒的基本资料浮萍酒(《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处方浮萍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红丝疔。用法用量捣烂,用好酒1斤或半斤煎滚,冲浮萍内半时许,通口服。随嚼浮萍草敷疔上。浮萍酒相

浮萍黄芩汤

浮萍黄芩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浮萍黄芩汤的基本资料浮萍黄芩汤(《治疫全书》卷五)别名浮萍黄芩煎。处方浮萍3钱,黄芩1钱,杏仁2钱(泡,去皮尖),甘草2钱(炙),生姜3钱,大枣2枚。功能主治温疫

浮萍黑豆汤

浮萍黑豆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浮萍黑豆汤的基本资料浮萍黑豆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处方鲜浮萍100克黑豆50克制法捞取新鲜浮萍100克,淘洗干净;把黑豆洗后用冷水浸泡1~2小时,再与浮

浮萍汤

浮萍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浮萍汤的基本资料浮萍汤(《四圣悬枢》卷二)别名青萍汤。处方浮萍3钱,丹皮3钱,芍药3钱,甘草3钱(炙),生姜3钱,大枣3枚(擘)。功能主治太阳温疫,发热头痛。用法用量

浮萍散

浮萍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2味。浮萍散的基本资料浮萍散(《幼幼新书》卷十四引郑愈方)处方浮萍2钱,麻黄2钱,京芎2钱,天麻2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出汗。主小儿伤寒壮热。用法用量每服

浮萍地肤汤

浮萍地肤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浮萍地肤汤的基本资料浮萍地肤汤(《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浮萍草9g,净麻黄2g,净蝉蜕2g,地肤子9g,苦参片4g,白僵蚕9g,白蒺藜9g,豨莶草9g,生苡仁

鱼池投放浮萍的3不要

浮萍是鱼类的优良青绿饲料,但向鱼池中投放浮萍,要注意三点禁忌:不要让浮萍覆盖整个鱼池水面。如果让浮萍覆盖了整个鱼池水面,会造成鱼池中的水严重缺氧,导致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因此,向鱼池中投喂浮萍,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