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宁药酒

Posted 苍术

篇首语: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风湿宁药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风湿宁药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

风湿宁药酒的基本资料

风湿宁药酒(现代标准)

名称风湿宁药酒

拼音Fengshining Yaojiu

成份鸡血藤 首乌 希莶草 苍术 红藤 菝葜 老鹳草 红花 乌梢蛇 五加皮 桂枝 蚕砂 白鲜皮 石菖莆 苦参 细辛 寻骨风 高良姜 桑枝 白芷 地黄 苍耳子 川芎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澄清液体;具酒香气,味苦。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湿通络。用于风湿性四肢麻木酸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25ml,一日2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执行标准WS3-B-3570-98

风湿宁药酒相关中药材

1、白鲜皮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北鲜皮,藓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及丛林中。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简状,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下,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膻,味微苦。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佳。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备注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狭叶白鲜的根皮作白鲜入药。

2、高良姜

别名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海良姜,膏凉姜,佛手根。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⑥《珍珠囊》:“温通脾胃。”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⑾《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3、五加皮

别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谷皮,红五加皮。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江苏、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单卷或双卷,长7~10厘米,筒径约6毫米,厚约1~2毫米。夕表面灰褐色,有横向皮孔及纵皱,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灰黄色。气微香,味微苦涩。以粗长、皮厚、气香、无木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①《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②《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③《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④《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⑤《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⑥《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⑦《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⑧《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疮毒,疟疾。”

备注此外,五加科下列同属植物的茎皮或根皮,在少数地区亦作五加皮使用:①红毛五加的茎皮,使用于四川,参见“红毛五加皮”条。②白竻的根皮,使用于西南地区民间,参见“刺三甲”条。③乔木五加的根皮,使用于西藏地区。④蜀五加和藤五加的根皮,使用于陕西等地。考诸《本草》记载,五加皮当以上述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为正。但市场上使用较广者,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商品习称“香加皮”或“北五加皮”。其性状不同,应予区。参见“香加皮”条。

4、鸡血藤

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马鹿藤,紫梗藤,猪血藤,红藤,活血藤,血龙藤,过岗龙,五层血。

来源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香花岩豆藤或亮叶岩豆藤等的藤茎。全年可采,或9~10月采收,截成长约40厘米的段,晒干。

性状①密花豆的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直径2~7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及小形点状皮孔。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木质部淡红色,导管呈孔洞状不规则排列,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黑棕色。二者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气微,味涩。产于广西。②白花袖麻藤的干燥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约40厘米,长径约4.5厘米,短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剥落处现红棕色,有明显纵沟及横向皮孔,节处微突起,有时具分枝痕。横切面中央有偏心性的小髓(中心性者极罕见),木质部淡红棕色,韧皮部呈赤褐色至棕黑色的圆环,韧皮部外方为木质部与韧皮部相间排列的同心半圆环。新鲜时亦褐色的环状部位有鲜红色液汁流出,形如鸡血。液汁干后凝成亮黑色胶丝状斑点。质坚,折断时片裂状。气微,味涩。以条匀、切面有赤褐色层圃、并有渗出物者为佳。主产于广西。③香花岩豆藤的干燥藤茎,又名:丰城鸡血藤。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横断面皮部占半径的1/4,密布红棕色胶状斑点,向外渐疏,木质部黄色,导管呈细孔状。质坚实。气微、味微苦涩。以外皮灰褐、内色淡黄、五层圈者为佳。产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④亮叶岩豆藤的干燥藤茎与上种相似。产广西。鸡血藤药材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下列几种:①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产于河南、福建、广东,使用地区较广。参见“大血藤”条。②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藤茎。其药材呈圆柱形,直径3~15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具有纵向的陷沟、横环纹和疣状凸起的皮孔,尚可见瘤状凸起的侧枝痕迹。横切面皮部薄,韧皮部具树脂状分泌物呈棕褐色,本质部灰黄色,导管呈孔洞状,多放射性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射线致密呈放射状。质坚体重,难折断,折断面呈纤维性。气微弱,味涩而微甜。产福建。参见“牛马藤”条。③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藤茎,产广东、广西、甘肃等地。参见“昆明鸡血藤”条。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④《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

5、老鹳草

别名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破铜钱,老鸹筋,五齿粑,老鸹嘴,鹌子嘴,生扯拢,五齿耙。

来源为槐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鹤草及野老鹳草、块根者鹳草等带有果实的全草。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除去泥土杂质,晒干。

性状老鹤草的药材商品,主要可分为长嘴老鹳草和短嘴老鹤草两类,以长嘴老鹳草应用较广。①长嘴老鹳草 为植物牻牛儿苗的干燥全草。多数不带根,长30~50厘米,或已截成长6~8厘米的小段。茎粗2~5毫米,节明显膨大,节间长5~12厘米,多分枝,表面灰绿色,基部或带紫红色,有纵纹,并被稀疏的白毛,质较坚脆,折断时粗纤维性,有空心。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润湿展平后,可见为羽状深裂,裂片很细。果实长圆形,长约6~10毫米,深黄棕色或暗紫色,有宿存的长花柱,通称“长嘴”,嘴长2.5~4厘米;成熟后5裂,各与1枚种子相连,并向外反卷或卷曲成螺旋形。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此外,河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亦产。②短嘴老鹳草 为植物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鹳草等的干燥全草。茎较纤细,长约30厘米,直径约1~2毫米。节间短,多在5厘米以下。叶片裂片较宽。果实较小,花长3~5毫米,嘴长1~1.5厘米。其余与长嘴老鹳草同。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此外,东北及新疆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治风湿疼痛,拘挛麻木,痈疽,跌打,肠炎,痢疾。①《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②《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③《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⑤《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

6、苍耳子

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枱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葈耳实,苍浪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山东、江西、湖北、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带总苞的果实呈纺锤形成椭圆形,长约1~1.7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黄绿色、棕绿色或暗棕色,着生多数长约2毫米的钩刺。一端有2根较粗大的尖刺,分离或相连,外皮(总苞)坚韧,内分2室,各藏1个小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果皮灰黑色,纸质,一端具1刺状突起的柱基;种子浅灰色,种皮膜质,内有子叶2片,胚根位于尖端。气微弱,味微苦、油样。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风,止痛,祛湿,杀虫。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①《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②《本草拾遗》:“浸酒去风,补益。”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癣及瘙痒。”④《本草蒙筌》:“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匿。”⑤《本草正》:“治鼻渊。”⑥《本草备要》:“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⑦《玉楸药解》:“消肿开痹,泄风去湿。治疥疠风瘙瘾疹。”⑧《要药分剂》:“治鼻息。”⑨《会约医镜》:“疗诸痔。”⑩《本草再新》:“治目痛。”

7、寻骨风

别名清骨风,猫耳朵,穿地节,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黄木香,白面风,兔子耳,清骨凤,毛风草,猴耳草。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根茎或全草。5月开花前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及路旁、田边。分布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陕西等地。产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性状①干燥的根茎呈细圆柱形,长40~50厘米,直径约2毫米,外表淡棕红色至黄赭色,有纵皱纹,节处有须根或残留的圆点状根痕。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淡棕色,纤维层和导管群极为显明。②干燥全草的茎细长,外被白绵毛;叶通常皱折或破裂,淡绿色,两面均密被白绵毛。气微香,味微苦。以根茎红棕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治风湿关节痛,腹痛,疟疾,痈肿。①《饮片新参》:“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②《南京民间药草》:“全草浸酒服,治筋骨痛及肚痛。”③《江西民间草药》:“治疟疾,风湿关节痛。”

8、红花

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9、白芷

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10、血藤

别名大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紫金血藤,气藤,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黄色,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血消瘀,理气化湿。治痨伤吐血,肢节酸疼,心胃气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疗损伤积血,止痰血,鼻衄,臌胀,金疮。”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通气,又治恶毒。”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舒筋活络,通经破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调月经。”④《贵州民间药物》:“治心气痛。”⑤《四川中药志》:“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酸痛及脚气,痿躄。”⑥《贵州草药》:“除湿,理气止痛。治胃气痛。”

11、苍耳

别名卷耳,苓耳,地葵,枱耳,白胡荽,常枱,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负来,只刺,进贤菜,道人头,喝起草,佛耳,缣丝草,野缣丝,野茄,猪耳,痴头婆,虱麻头,粘粘葵,白痴头婆,卷耳,胡葈,枲耳,常枲,刺儿颗,假矮瓜,白猪母络,疔疮草,野紫菜,野落苏,狗耳朵草,苍子棵,青棘子,菜耳。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夏季割取全草,去泥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解毒杀虫。治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风癞,疔肿,热毒疮疡,皮肤瘙痒。①《别录》:“治膝痛,溪毒。”②《药性论》:“主肝家热,明目。”③《唐本草》:“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匿,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④《本草拾遗》:“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⑤《履巉岩本草》:“去风活血。”⑥《纲目》:“善通顶门连脑。”⑦《天宝本草》:“去风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⑧《广东中药》II:“治红云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12、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小辛,细条,绿须姜,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性状①辽细辛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②华细辛 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产陕西。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①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参见“杜衡”条。②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参见“花脸细辛”条。③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⑤盆草细辛(又名: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参见“黄细辛”条。⑦茨菇叶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参见“苕叶细辛”条。⑧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参见“金耳环”条。

13、菝葜

别名金刚根,金刚骨,金刚藤,山梨儿,铁刷子,铁菱角,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马加勒,金刚根,王瓜草,金刚树,霸王引,鲎壳藤,金刚,筋骨柱子,红灯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灌木丛林缘。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性状干燥根茎略呈圆柱形,微弯,结节状,有不规则的凹陷。长约8~15厘米,直径约2~4厘米。外表褐紫色,微有光泽,结节膨大处常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及芽痕,或留有坚硬弯曲的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棕色,平坦。产于江苏的较细而长,俗称“金刚鞭”;产于浙江的较粗壮,俗称“铁菱角”。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瘰疬,痔疮。①《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③《品汇精要》:“散肿毒。”④《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⑤《本草原始》:“利小便。”⑥《医林纂要》:“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治恶疮,毒疮,虫毒。”⑦《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⑧《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⑨《江苏植药志》:“泡酒服治心头痛。”⑩《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泻。”⒀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备注本植物的叶(菝葜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14、桂枝

别名柳桂。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呈黄白色。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15、苦参

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苦骨,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野槐,好汉枝,地槐,山槐子。

来源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⑦《珍珠囊》:“去湿。”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16、鸡血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血。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治小儿惊风,口面歪斜,痿痹,折伤,目赤流泪,痈疽疮癣。①《别录》:“乌雄鸡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鸡血:主中恶腹痛及踒折骨痛,乳难。乌雄鸡冠血:主乳难。”②孟诜:“目泪出不止者,以三年乌雄鸡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③《本草拾遗》:“马咬疮及剥驴马伤手,热鸡血及热浸之。”“雄鸡胁血:涂白癜风,疬疡风。”④《痘疹正宗》:“鸡冠血和酒服,发痘最佳。”⑤《纲目》:“热血服之,主小儿下血及惊风,解丹毒,安神定志。”“乌雄鸡冠血亦点暴赤目。丹鸡者并疗经络间风热;涂颊治口歪不正;卒饮之治小儿卒惊客忤;涂诸疮癣、蜈蚣、蜘蛛毒,马啮疮,百虫入耳。”⑥《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关节,通经络。”“鸡冠血兼理血分气分,无血可生,血多可破;气弱可补,气逆可舒;补中益肾,利水通经。”

17、苍术

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18、桑枝

别名桑条。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外表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①《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⑤《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19、川芎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风湿药酒料

风湿药酒料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风湿药酒料的基本资料风湿药酒料(现代标准)名称风湿药酒料拼音FengshiYaojiuLiao成份当归红花桔梗独活牛膝甘草茜草老鹳草制草乌制草乌性状本品为棕色的粗

风湿痹痛药酒

风湿痹痛药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风湿痹痛药酒的基本资料风湿痹痛药酒(现代标准)名称风湿痹痛药酒拼音FengshiBitongYaojiu成份老鹳草丁公藤桑白皮希莶草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澄清液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风痰麻木风湿药酒的基本资料风痰麻木风湿药酒(《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引江仍度方)处方大生地10两,酸枣仁(炒),当归身2两,海桐皮2两,羌活2两,川萆薢(风湿

风湿宁片

风湿宁片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风湿宁片的基本资料复方风湿宁片(现代标准)名称复方风湿宁片拼音FufangFengshiningPian成份两面针七叶莲宽筋藤过岗龙威灵仙鸡骨香淀粉硬脂酸镁功能主治

复方风湿宁片

复方风湿宁片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复方风湿宁片的基本资料复方风湿宁片(现代标准)名称复方风湿宁片拼音FufangFengshiningPian成份两面针七叶莲宽筋藤过岗龙威灵仙鸡骨香淀粉硬脂酸镁

风湿骨痛药酒的配治方法是什么?

对以风寒湿邪侵袭为主要病机的腰腿痛患者,药酒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下面介绍风湿骨痛药酒的配制方法:  主料:威灵仙、桑寄生、穿山龙、防己、独活、茜草、羌活各50克,制马钱子、麻黄、白糖各10克,5

哪些中药药膳、药酒可以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产生,中医:依据其临床表现,认为一般是气血虚损,阴阳失调,惊恐劳累导致;部分是痰浊、血瘀引起。故具有补气血,调阴阳,宁心定智,养心安神和化痰浊、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药膳、药酒可以起到缓解和治疗

哪些中药药膳、药酒可以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产生,中医:依据其临床表现,认为一般是气血虚损,阴阳失调,惊恐劳累导致;部分是痰浊、血瘀引起。故具有补气血,调阴阳,宁心定智,养心安神和化痰浊、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药膳、药酒可以起到缓解和治疗

药酒的由来

药酒即用药材浸制的酒,对风湿病、筋骨疼等疗效很高。药酒源于我国。  其起源的具体朝代,曾有商、唐、宋诸说。但较可信的说法是源于明,可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佐证。该书记载药酒的品种花色之多是空前的,不仅

含有鹿筋的处方

鹿筋,味咸;性温,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肝肾亏虚;工业国损绝伤;风湿痹痛;转筋,本文介绍了含有鹿筋的处方2个。处方1、补药酒处方鹿筋8两,蕲蛇2条,虎骨胶1两,鹿胶1两(炒珠),饭党3两,杞子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