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姜丸

Posted 干姜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二姜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姜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3条,相关中药材4味。

二姜丸的基本资料

二姜丸(《卫生总微》卷十六)

处方干姜、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锉细,同炒黄,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痹疾,发寒热似疟;亦治疟疾。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煎杨柳汤,空心送下。

二姜丸(《鸡峰》卷十八)

处方良姜1两,干姜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半夏1两。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胃破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二姜丸(《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处方干姜(炮)、良姜(去芦头)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进美饮食。主心脾疼痛;一切冷物所伤。

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橘皮汤送下。

注意妊娠妇人不宜服。

二姜丸(《医学启源》卷十一)

处方良姜3两,干姜(炮)3两。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痼冷,腹痛脉迟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下。

各家论述《医方考》: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日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可以散寒,不滞不寒,痛斯失矣。

二姜丸(《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良姜(薄切片,炒)1两,干姜(炮,洗,刮去皮)1两,乌梅肉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稀陈米粥为丸,如绿豆大,候干。

功能主治脏寒,大便血作。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食前温水饮送下。

二姜丸(《朱氏集验方》卷二)

处方白姜(炮)、良姜(壁土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疟。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遇发前,空心酒吞下。如此2服而愈。

二姜丸(《百一》卷五引姚医方)

处方干姜2两,陈皮(去白)2两,良姜1两,青皮(去白)1两。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暖脾胃,散寒气。主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生姜汤送下。

二姜丸古籍论述

二姜丸《是斋百一选方》

暖脾胃,散寒气,姚医方。干姜 陈皮(去白,各二两)良姜 青皮(去白,各一两)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二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 之。干姜(炮)良姜(去芦头)上件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 娠妇人不宜服。

二姜丸《医方考》

干姜(炮)良姜(等分)腹痛脉迟者,此方主之。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曰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

二姜丸相关中药材

1、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3、乌梅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实,春梅,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功能主治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⑧《用药心法》:“收肺气。”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4、半夏

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三叶半夏,三叶老,麻玉果,燕子尾,地文,害田。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参见“掌叶半夏”条。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二姜散

二姜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二姜散的基本资料二姜散(《苏沈良方》卷八)处方高良姜、干姜各等分(炮8分,留2分)。功能主治小肠气。用法用量上1大钱,用续随子去皮细研,纸裹出油,取白霜,入1字,将热

橘姜丸

橘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橘姜丸的基本资料橘姜丸(《魏氏家藏方》卷九)处方蓬莪术(炮)、青橘皮(去瓤)、生姜各等分。制法用好醋煮令烂,只取青皮1味为末,煮粟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肿胀。

炒姜丸

炒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炒姜丸的基本资料炒姜丸(《普济方》卷三三八)处方干姜(炮)桂(去粗皮)木香沉香当归(切,焙)甘草(炙)白豆蔻(去皮)白茯苓(去黑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15克

桂姜丸

桂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桂姜丸的基本资料桂姜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处方桂1分,乌喙1分,干姜1分,人参2分,细辛2分,茱萸2分,贝母2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

椒姜丸

椒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椒姜丸的基本资料椒姜丸(《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两1分,干姜(炮)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细辛(去苗叶

艾姜丸

艾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艾姜丸的基本资料艾姜丸(《直指》卷十四)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白痢

蜂姜丸

蜂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蜂姜丸的基本资料蜂姜丸(《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五引《丹溪心法》)处方便香附白僵蚕(炒)海蛤粉栝楼仁蜂房杏仁神曲各等分制法上为末,以姜汁、竹沥入蜜和丸,如樱桃大。功能主

猴姜丸

猴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猴姜丸的基本资料猴姜丸(《惠直堂方》卷一)处方鲜猴姜数10斤(去毛洗净,亮去水气,捣烂揉汁听用),远志肉1斤2两(择肥大者,以甘草4两煎汤泡拌,晒干,加猴姜汁拌透,晒

阿魏良姜丸

阿魏良姜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0味。阿魏良姜丸的基本资料阿魏良姜丸(《洪氏集验方》引上官驻泊方)处方青皮3两,陈皮2两,良姜2两,红豆2两,桂(去粗皮)1两,缩砂(去皮)2两,蓬荗(

大沉香煨姜丸

大沉香煨姜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大沉香煨姜丸的基本资料大沉香煨姜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处方沉香1两半,硇砂半两(研),木香半两,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黑三棱半两(炮,锉),鸡爪三棱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