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眼止泪散

Posted 细辛

篇首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点眼止泪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点眼止泪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点眼止泪散的基本资料

点眼止泪散(《眼科龙木论》卷五)

处方雄黄5钱,曾青1两,龙脑、白研灰、细辛、干姜灰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如粉面。

功能主治冲风泪出外障。

用法用量每至夜后点在眼内。立效。

点眼止泪散相关中药材

1、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2、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小辛,细条,绿须姜,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性状①辽细辛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②华细辛 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产陕西。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①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参见“杜衡”条。②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参见“花脸细辛”条。③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⑤盆草细辛(又名: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参见“黄细辛”条。⑦茨菇叶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参见“苕叶细辛”条。⑧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参见“金耳环”条。

3、雄黄

别名黄金石,石黄,天阳石,黄石,鸡冠石,黄食石,熏黄,黄金石,明雄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生境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坎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深红色或橘红色,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体重,质松易碎,断面粗糙,红色,明亮。微有特异的臭气。其中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者习称“明雄”、“雄精”或“腰黄”。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红紫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橘红色固体。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

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②《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③《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④王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⑤《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⑥《本草正》:“治痈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4、曾青

别名朴青,层青,朴青,赤龙翘,青龙血,黄云英。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层状者。

功能主治明目,镇惊,杀虫。治风热目赤,疼痛,涩痒,眵多赤烂,头风,惊痫,风痹。①《本经》:“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②《别录》:“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③《玉楸药解》:“明目去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胡桐泪散

胡桐泪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胡桐泪散的基本资料胡桐泪散(《圣济总录》卷—一九)处方胡桐泪1两,丹砂半两,麝香1分。制法上为极细散。功能主治牙齿历蠹,齿根黯黑。用法用量常用揩齿。胡

点眼膏

点眼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点眼膏的基本资料点眼膏(《古今医鉴》卷五引黄宾江方)别名点眼散。处方初胎粪(炙干)1钱,雄黄5分,黄连4分,片脑少许。制法上为极细末,水调。功能主治一切赤白痢,及噤口

点眼砂

点眼砂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点眼砂的基本资料点眼砂(《张氏医通》卷十五)别名人马平安散(《张氏医通》卷十五)、诸葛行军散(《卫生鸿宝》卷一)。处方冰片麝香雄黄朱砂各1.5克焰消3克制法共为极细末

点眼煎

点眼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点眼煎的基本资料点眼煎(《圣济总录》卷一○二)处方栀子仁1两,蕤仁(去皮)1两,决明子(微炒)1两,石膏2两(研),竹叶2握(洗),车前叶(切)3合,秦皮(去粗皮)3

点眼丹

点眼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点眼丹的基本资料点眼丹(《玉案》卷四)处方牙消2钱,麝香5分,朱砂5分,雄黄5分。制法上为细末,瓷罐收贮。功能主治一切头痛,心腹绞痛,及绞肠痧,盘肠气痛,疝痛。用法用

点眼古字钱煎

点眼古字钱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点眼古字钱煎的基本资料点眼古字钱煎(《圣济总录》卷一○二)别名点眼古钱煎。处方古铜钱30文,食盐末2分,酽醋1升。制法将钱重以食盐末填孔中令满,以5月5日午时,

点眼七宝散

点眼七宝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点眼七宝散的基本资料点眼七宝散(《圣济总录》卷一○五)处方珊瑚(研细)半两,琥珀(研细)半两,玉屑(研细)半两,曾青(研细)半两,紫贝(研细)半两,朱砂(研细)半

点眼仙方

点眼仙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点眼仙方的基本资料点眼仙方(《寿世保元》卷六引马伏所方)处方蕤仁3钱(去皮,将竹纸研去油方入药,用笔筒卷纸,将药铺纸上,重层卷研),珍珠2分5厘(生用,绵纸包,打碎

点眼水膏

点眼水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点眼水膏的基本资料点眼水膏(《续本事》卷四)处方鹅梨(道按鹅梨,即梨肥大者)1个,鹰爪黄连半两。制法上用砂瓶1只,先入梨,次入黄连末,候初冬第一次下雪时,取雪满铺入

点眼膏子

点眼膏子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点眼膏子的基本资料点眼膏子(《续本事》卷四)处方羊胆1个。制法入蜜1钱在胆内,线扎定,坩锅内满入水煮熟,冷水内浸,取出候干,顿入角罐内。功能主治眼目诸疾。用法用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