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眼蕤仁煎

Posted 黄连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点眼蕤仁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点眼蕤仁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点眼蕤仁煎的基本资料

点眼蕤仁煎(《圣济总录》卷一一三)

处方蕤仁(去皮,研)1两,秦皮(去粗皮)1两,黄柏(去粗皮)1两,青竹茹(洗,切)1两,栀子仁半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热毒攻注,目眦肿结赤痛。

用法用量以水3升,入铜器内,煎取1升,以绵滤取清汁点眼,日3-5度。

点眼蕤仁煎(《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蕤仁(去皮,研)2两,黄连(去须,锉)1两,地骨皮(取白者用)1两,曾青(研如粉)1两,青盐1分,古钱10文,蜜2盏。

制法上以新绵裹6味,安新瓷瓶中,与蜜相和,煮一复时后,以重绵滤去滓令尽,依前安瓶子中,着露地两宿去毒。

功能主治风毒坠睛。

用法用量每点黍米大,每日3-5次。

点眼蕤仁煎相关中药材

1、地骨皮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来源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性状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臭微。味微甘。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⑤《本草别说》:“治金疮。”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2、栀子

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3、秦皮

别名岑皮,梣皮,樊槻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岑皮,木皮。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春、秋剥下枝皮或干皮,晒干。

性状干燥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条形,长30~70厘米,径1.5~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往往相杂不匀。外皮不平滑,有浅色斑点,内面黄白色或棕色,有光泽。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无臭,味苦。水浸液黄碧色,并有蓝色萤光。干燥的干皮为长条状块片,不成卷,厚6~10毫米。外皮灰棕色,有红棕色斑点相同成不规则的斑纹,外皮剥离后,可见红棕色的内皮。内面浅棕红色,平滑。余与枝皮同。以整齐、长条呈筒状者为佳。主产陕西、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商品秦皮,除上述品种外,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以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作秦皮用,但据《本草》记载,秦皮应为苦枥白蜡树的树皮。两者的区别:苦枥白蜡树皮常呈卷筒状,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碧色,有蓝色萤光;核桃楸皮常呈扭曲状、绳状,不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棕色,无萤光。参见“核桃楸皮”条。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②《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③《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④《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⑤张元素:“治女子崩中。”⑥《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⑦《吉林中草药》:“治肠风下血。”⑧《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⑨《陕西中草药》:“治麦粒肿。”

4、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性状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②川黄柏(《得配本草》)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⑩《纲目》:“敷小儿头疮。”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备注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5、蕤仁

别名蕤核,蕤子,白桵仁,棫仁,美仁子,蕤核,白挼仁,单花扁核木,蕤李子,山桃,小马茹子,蕤核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单花扁核木的干燥成熟果核。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或川河间沙丘上。分布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主产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果核呈稍扁的类心脏形,两侧略不对称。表面浅棕色至暗棕色,有深色的网状沟纹。质坚硬。敲开硬壳,内含扁平类圆形或心脏形的种子,种皮棕色至暗棕色,子叶2片,白色肥厚,富油性。气无,味微苦。以浅棕色、饱满肥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养肝,明目。治目赤肿痛,昏暗羞明,眦烂多泪,鼻衄。①《本经》:“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②《吴普本草》:“补中强志,明耳目。”③《别录》:“目肿眦烂,齆鼻,破心下结痰痞气。”④《药性论》:“治鼻衄。”⑤《本草拾遗》:“生治足睡,熟治不眠。”⑥《本草蒙筌》:“专治眼科,消上下胞风肿烂弦,除左右眦热障胬肉,退火止泪,益水生光。”

6、黄连

别名王连,灾连,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以立冬后(11月)采收为宜。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性状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江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江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备注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7、竹茹

别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竹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茎的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产广东、海南。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8、曾青

别名朴青,层青,朴青,赤龙翘,青龙血,黄云英。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层状者。

功能主治明目,镇惊,杀虫。治风热目赤,疼痛,涩痒,眵多赤烂,头风,惊痫,风痹。①《本经》:“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②《别录》:“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③《玉楸药解》:“明目去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点眼黄连散

点眼黄连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点眼黄连散的基本资料点眼黄连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处方黄连(去须,末)1分,蕤仁(去皮)1分,胡粉1钱。制法先将蕤仁去膜,于铜器中用槐木杵为极细末,次入黄连末

点眼胡粉膏

点眼胡粉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点眼胡粉膏的基本资料点眼胡粉膏(《圣济总录》卷一○二)处方胡粉1两半,蕤仁(去皮)1两。制法先将蕤仁研令烂,次下胡粉,更研熟,又捣生麻子为烛燃着,别取猪脂肪于烛焰

点眼煎

点眼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点眼煎的基本资料点眼煎(《圣济总录》卷一○二)处方栀子仁1两,蕤仁(去皮)1两,决明子(微炒)1两,石膏2两(研),竹叶2握(洗),车前叶(切)3合,秦皮(去粗皮)3

点眼仙方

点眼仙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点眼仙方的基本资料点眼仙方(《寿世保元》卷六引马伏所方)处方蕤仁3钱(去皮,将竹纸研去油方入药,用笔筒卷纸,将药铺纸上,重层卷研),珍珠2分5厘(生用,绵纸包,打碎

点眼石胆散

点眼石胆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点眼石胆散的基本资料点眼石胆散(《圣济总录》卷—一三)处方石胆(研如粉)1分,黄连(去须,捣)3分,黄柏(去粗皮,捣)3分,蕤仁(去皮,研)半两,铜青

点眼雪花丸

点眼雪花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点眼雪花丸的基本资料点眼雪花丸(《圣济总录》卷一○四)别名雪花丸。处方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49粒,蕤仁(去皮,研)100粒,青盐(皂子大)5块,砂糖弹子大

点眼朱砂煎

点眼朱砂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点眼朱砂煎的基本资料点眼朱砂煎(《圣惠》卷三十三)处方朱砂1分(细研),琥珀1分(细研),黄丹1钱,黄柏(生)1分,黄连末1分,蕤仁1分(汤浸,去赤皮,细研),马

点眼黄连膏

点眼黄连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点眼黄连膏的基本资料点眼黄连膏(《圣济总录》卷一○九)处方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蜜炙)1两,升麻1两,蕤仁(去皮)1两,细辛(去苗叶)3分,石胆末半钱(

点眼秦皮汤

点眼秦皮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点眼秦皮汤的基本资料点眼秦皮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处方秦皮(锉碎)3两,青五铢钱7文,黄连(去须)1两,蕤仁(去皮)半两,淡竹叶(洗,切)30片。制法上药用水

点眼丹砂膏

点眼丹砂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点眼丹砂膏的基本资料点眼丹砂膏(《圣济总录》卷一○四)处方丹砂(研)半两,蕤仁(去皮)3分,胡粉两棋子大(火上炒)半钱,龙脑(研)半钱。制法上合研,以真酥调如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