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效人参散
Posted 主根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效人参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效人参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3味。
大效人参散的基本资料
大效人参散(《百一》卷十一)处方人参(去芦头)、常山(锉)、青蒿(去根梗)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山岚瘴疟,不以久近,或寒或热,或寒热相兼,或连日、或间日、或3-4日一发。
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如明日当发,今日午时用酒1大盏调,分作3服,一更尽时1服,三更1服,五更1服。
大效人参散古籍论述
大效人参散《是斋百一选方》广东经抚司回易库灵验药方大效人参散,治山岚瘴疟,不以久近,或寒或热,或寒热相兼,或连日,或间日,或三、四日一发,并皆治之。人参(去芦头)常山(锉)青蒿(去根梗,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明日当发,今日午时用酒一大盏调,分作三服,一更尽时一服,三更一服,五更一服。
大效人参散相关中药材
1、常山别名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翻胃木,互草,黄常山,土常山,大金刀,大常山,树盘根,一枝蓝,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摆子药,蜀漆。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功能主治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②《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③《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④《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症。”⑤《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2、人参别名棒锤,山参,园参,参叶,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人衔,神草,百尺杵,海腴,棒棰。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性状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3、青蒿别名草蒿,方溃,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草蒿,方渍,野兰蒿,黑蒿,白染艮,细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⑦《纲目》:“治疟疾寒热。”⑧《本草新编》:“退暑热。”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备注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效拱辰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大效拱辰丸的基本资料大效拱辰丸(《袖珍》卷四)处方琥珀2钱,当归(酒浸)1两,沉香1两,木香1两,官桂(各不见火)1两,人参1两,苁蓉(酒浸)1两,黄耆1两,川
八效虎骨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6味。八效虎骨散的基本资料八效虎骨散(《博济》卷五)别名虎骨散、大效虎骨散。处方虎骨(酥炙)、败龟(炙)、当归、官桂(去皮)、地龙(去皮)、牛膝(去苗)、
处方1、金黄散处方硼砂3钱,雄黄1钱半,朱砂7分。功能主治疹后重舌,并两颊骨疙瘩。用法用量鲜薄荷打汁调敷。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处方2、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别名大效雄朱化痰丸处方雄黄1钱,朱砂1钱(研
大效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1味。大效丸的基本资料大效丸(《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处方大蓟根7截(各长1寸,又名刺芥),白矾1两(细研),麝香当门子7豆许。制法用不沾土大瓜蒌1个,割下盖子,并不去瓤,
大效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大效散的基本资料大效散(《百一》卷二引罗太亟方)处方田螺壳,黄砚壳2件不以多少(久在泥土中多年,陈者尤佳,各另烧成白灰)。制法上每剂用白梅肉4两,田螺壳灰2两,黄砚壳
大效双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大效双丸的基本资料大效双丸(《圣惠》卷八十八)处方甘遂半两(煨令微黄),巴豆霜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牡蛎1分(烧为粉),蕤仁1分(汤浸,去皮,研入),真珠末
大效圣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大效圣散的基本资料大效圣散(《圣济总录》卷六十八)处方金星石(碎)、银星石(碎)、禹余粮(碎)、寒水石(碎)、不灰木、半夏(汤洗7遍,去滑,生姜汁制焙)、大黄(锉)
大效疟丹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4味。大效疟丹的基本资料大效疟丹(《百一》卷十一)处方飞罗面半两,淡豉(炒)半两,雄黄半两,乳香1分,黄丹1两(炒变色),桃仁100个(汤泡,去皮尖),朱砂
大效香砂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7味。大效香砂丸的基本资料大效香砂丸(《博济》卷三)处方巴豆(生,出油,去皮)、生珠、乳香、细辛、当归(去苗)各等分,丁香少许,官桂少许(去皮),龙脑50
大效洗轮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4味。大效洗轮散的基本资料大效洗轮散(《博济》卷三)处方仙灵脾叶(去梗)、秦皮、黄连、槐花各等分,生犀角(镑)少许。制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新水调,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