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老膏

Posted 甘草

篇首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国老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老膏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3条,相关中药材2味。

国老膏的基本资料

国老膏(《本事》卷六)

别名独圣汤。

处方横纹甘草1斤。

制法上药擘开捶碎,用水1斗,浸2宿(夏浸1宿),挼细,夹绢滤去滓,入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功能主治消肿逐毒,解燥药丹剂之毒。主痈疽。素服丹石刚剂,而致丹毒发,生于背,形如汤火所伤,细癗无数。赤晕延开,发时其渴非常。

用法用量独圣汤(《三因》卷十四)。《普济方》本方用法:每服一二匙。卧时一服,五更一服,无灰酒浸化,白汤亦可。药后微利无妨,取下恶物效。

国老膏(《疡科捷径》卷中)

处方当归3两,甘草3两。

制法上药用桑柴文武火煎头、二、三汁去滓,再煎成膏。

功能主治悬痈。

用法用量每服3-4钱,清晨以无灰酒冲下。

国老膏(《外科大成》卷二)

处方粉甘草250克

功能主治治悬痈。

用法用量用粉甘草无节者125克,擘破,用长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以一盆水尽为度,切片,另用长流水600毫升,无灰酒1升,煎三分之一,如膏,一起服之,其有节125克,用泉水煎汤,洗患处日三次。已破者三二服合口。年久者,虽肠溃粪从疮口出,多服亦验。

国老膏古籍论述

国老膏《普济本事方》

横纹甘草一斤,擘开椎碎,用水一斗,浸两宿,夏浸一宿,细夹绢滤去滓,入银石器内,漫火熬成膏,分作三服,每发以温酒半升调下。更量年齿老少,分作数服。

国老膏《串雅内外编》

治一切痈疽诸毒,预期服之,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攻效甚大。大横纹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绞过,入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入。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滚汤下。平日服丹药以致毒发者,亦可解。

国老膏《冯氏锦囊秘录》

一切痈疽将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逐毒,使毒瓦斯不内攻,效不具述。大甘草有粉者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浆汁浓,去渣,慢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无灰酒不拘时服。

国老膏相关中药材

1、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2、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国老汤

国老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国老汤的基本资料国老汤(《古今医鉴》卷八)别名国老煎。处方横纹大甘草1两。功能主治悬痈。脏毒。用法用量国老煎(《外科证治全书》卷三)。本方改为散剂,名“国老散”(见《

倍陈汤

倍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倍陈汤的基本资料倍陈汤(《医学入门》卷七)处方陈皮4钱,人参2钱,甘草4分。功能主治胃虚呃逆。用法用量水煎服。倍陈汤相关中药材1、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

甘黄饮

甘黄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甘黄饮的基本资料甘黄饮(《仙拈集》卷四)处方生甘草、熟大黄。功能主治悬痈未成脓者。用法用量酒煎。空心服。甘黄饮相关中药材1、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

甘草蜜

甘草蜜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甘草蜜的基本资料甘草蜜(《绛囊撮要》)处方甘草。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阴头生疮。用法用量白蜜调敷。甘草蜜相关中药材1、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

回音饮

回音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回音饮的基本资料回音饮(《仙拈集》卷二)处方甘草桔梗乌梅乌药各等分功能主治治音哑。用法用量水煎服。回音饮相关中药材1、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

家秘戊己汤

家秘戊己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家秘戊己汤的基本资料家秘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处方白芍、甘草、陈皮。功能主治血虚腹痛兼气滞者。家秘戊己汤相关中药材1、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

含有炙甘草的处方(五)

处方1、国老丸处方生甘草、炙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以生蜜、熟蜜各等分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内热便血,痔下血。用法用量空心服。摘录《医方易简》卷九处方2、流气丸处方人参2钱,焦术2钱,茯苓2钱,炙

公元630年出生的名人大全

百问中文整理了卢照邻、李元婴等5位公元630年出生的名人及相关资料。1、狄仁杰(狄梁公、狄国老,劝立李氏,延续唐朝社稷):630年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700年去世。狄仁杰(630~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