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附丸

Posted 附子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雀附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雀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雀附丸的基本资料

雀附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处方雀儿30枚(取肉)附子120克(炮裂,去皮、脐,捣罗为末)萆薢60克(锉)胡椒45克 白芜荑45克 干姜45克(炮裂,锉)茴香子45克 青橘皮30克(酒浸,去白、瓤,焙)艾叶120克(捣罗为末,与附子、雀儿同放锅中,先铺艾叶末一层,次铺雀儿一层,次铺附子—层,以酽醋2升,慢火熬成膏)川椒4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

制法捣罗为末,以雀儿膏和,更捣三至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久积虚冷,心腹气痛,时自泄痢,食欲不振,颜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时以温酒下30丸,盐汤下亦可。

雀附丸相关中药材

1、胡椒

别名白胡椒,黑胡椒,昧履支,浮椒,玉椒,味履支。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生境分布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性状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②白胡椒(《纲目拾遗》)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④《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⑤《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2、艾叶

别名艾蒿,家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⑦《珍珠囊》:“温胃”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3、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4、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5、茴香

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6、芜荑

别名臭芜荑,黄榆,毛榆,山榆,殿蓎,无夷,芜荑仁,山榆子,山榆仁,白芜荑,大果榆糊,无荑,无姑,大果榆树。

来源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的加工品。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山麓及岩石地。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主产山西、河北。东北各地亦产。

性状呈方块状,表面褐黄色,有多数小孔.体轻质松脆。断面黄黑色,易成鳞片状剥离。气特臭,味微酸涩。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治虫积腹痛。小儿疳泻、冷痢,疥癣,恶疮。①《本经》:“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②《别录》:“逐寸白,散肠中嗢嗢喘息”③《药性论》:“能主积冷气,心腹症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④孟诜:“治热疮,捣和猪脂涂。又和白蜜治湿癣。和沙牛酪疗一切疮。长食治五痔”⑤《食疗本草》:“散腹中气痛。又和马酪可治癣。又杀中恶虫毒”⑥《海药本草》:“治冷痢心气,杀虫止痛。又治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⑦《日华子本草》:“治肠风痔漏,恶疮疥癣”⑧《医林纂要》:“泻肺法风湿,燥脾消寒食,治疸黄,杀虫去蛔”⑨《中国药植图鉴》:“祛痰利尿”

7、橘皮

别名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10月以后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备注橘皮药材,除上述橘类的果皮外,柑类及甜橙的果皮,有时亦作橘皮使用,商品名前者习称“广陈皮”,参见“柑皮”条;后者习称“土陈皮”,参见“橙皮”条。

8、萆薢

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百枝,金刚,硬饭团。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①粉萆薢 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着。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②棉萆薢 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黄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①《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②《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者血,老人五缓”③《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④《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⑤王好古:“补肝虚”⑥《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⑦《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备注同属植物福州薯蓣的根茎,亦作棉萆薢入药,产于福建。另有红萆薢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茎,在云南、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另详“红萆薢”条。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诃附丸

诃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诃附丸的基本资料诃附丸(《幼科发挥》卷四)处方诃子肉、灶心土、黑附子。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小儿飧泄。用法用量用米汤送下。诃附丸相关中药材1、附子别

四制香附丸

四制香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四制香附丸的基本资料四制香附丸(现代标准)名称四制香附丸拼音SizhiXiangfuWan成份香附、川芎、当归(炒)、白芍(炒)、熟地黄、白术(炒)、泽兰、陈皮、

十珍香附丸

十珍香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十珍香附丸的基本资料十珍香附丸(现代标准)名称十珍香附丸拼音ShizhenXiangfuWan成份香附(醋炒)、当归、白芍(炒)、熟地黄、川芎、炙黄芪、党参、白

醋煮香附丸

醋煮香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醋煮香附丸的基本资料醋煮香附丸(《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别名醋附丸。处方大香附子(置盆中擦去皮,以米醋浸半日,用瓦锅慢火煮令醋热,滤出切片)。制法上研为粉,

白附丸

白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白附丸的基本资料白附丸(《医学纲目》卷三十八)处方南星2两,半夏(2味用冬藏雪水于6月6日浸起,晒干,又浸,凡9次方用。)1两,白附子1两,白矾1两。制法上为细末,

巴附丸

巴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巴附丸的基本资料巴附丸(《普济方》卷三六一)处方大附子尖不可长半寸(去皮,炮裂,为末),斑蝥1个(去嘴及足翼,只用肉,先以麦面炒熟),巴豆1粒(去心膜并壳,将巴豆肉

矾附丸

矾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矾附丸的基本资料矾附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重7钱者)1枚,矾石(熬令汁枯)半两。制法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白淫过甚。用

豆附丸

豆附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5味。豆附丸的基本资料豆附丸(《医方大成》引《幼幼方》(见《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处方肉豆蔻1分,附子1分(炮)。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小

丁附丸

丁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丁附丸的基本资料丁附丸(《杨氏家藏方》卷六)处方丁香1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半两,胡椒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5丸。功能主治

姜附丸

姜附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姜附丸的基本资料姜附丸(《朱氏集验方》卷三)处方香附子1斤(大者,去毛皮,泔浸3宿,春夏1宿,滤出水,净洗,入银石器内用井水煮,上有2寸分水方可,入大蒜20枚,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