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化毒汤

Posted 紫草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热化毒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解热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

解热化毒汤的基本资料

解热化毒汤(《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处方前胡、桔梗、山楂、木通、丹参、荷鼻、紫草、苏木、连翘、金银花。

功能主治血热发癍。

用法用量水煎服。

解热化毒汤相关中药材

1、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2、前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秋、冬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挖出主根,除去茎叶、须根、泥土,晒干或炕干。

性状①白花前胡 又名:云前胡、信前胡。主根形状不一,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稍弯曲,或有支根,但根端及支根多已除去,长3~9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有茎痕及残留的粗毛(叶鞘)。根的上端密生环纹,多发黑,下部有纵沟及纵皱纹,并有横列皮孔和须根痕。质较柔软,易折断;断面疏松;皮部占根的主要部分,周边乳白色,内层有黄棕色的圈,中心木质部窄,有淡黄白色的菊花纹;抽点金黄色,散在,多数。有香气,味甘而后苦。以条整齐、身长、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主产浙江、湖南、四川。此外,广西、安徽、江苏、湖北、江西亦产。②紫花前胡 主根分歧或有侧根。主根圆柱形,长8~15厘米,直径0.8~1.7厘米,根头部有茎痕及残留的粗毛(叶鞘);侧根数条,长7~30厘米,直径2~4毫米,细圆柱形。根的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皱纹和灰白色的横长皮孔。主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齐,皮部与木部极易分离,皮部较窄,浅棕色,散生黄色油点,接近形成层处较多;中央本质部黄白色,占根的绝大部分;支根质脆软,易折断,木部近白色。有香气,味淡而后苦辛。以条整齐、身长、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此外,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除上述二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防风的根,在陕西、河北、河南、广西等地,也作前胡使用,商品称为“硬苗前胡”。参见“石防风”条。

功能主治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3、苏木

别名苏方木,苏枋,苏方,苏方木,窊木,棕木,赤木,红柴,红苏木,落文树。

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边材,取心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岛)、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心材呈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长8~100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可见红黄色相间的纵走条纹,有刀削痕及细小的凹入油孔。横断面有显着的年轮,有时中央可见黄白色的髓,并具点状闪光。质致密,坚硬而重,无臭,味微涩。将本品投入热水中,水染成鲜艳的桃红色,加醋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以粗大、坚实、色红黄者为佳。苏木刨片为不规则的长条形,厚约0.5毫米,宽狭不一,通常宽约1厘米左右,全体呈红黄色或黄棕色,少数带有黄白色的边材;表面有纵纹。质脆,易断。

功能主治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①《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②《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③《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侯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⑥李杲:“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⑦《医林篆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4、丹参

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蜜罐头,朵朵花根,蜂糖罐,亦参,木羊乳,紫党参,烧酒壶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5、连翘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旱连子,空翘,落翘,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境分布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6、桔梗

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房图,荠苨,苦梗,苦桔梗,大药,卢茹,荠世纪,苦菜根。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春、秋两季采收,而以秋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佳。挖取后去净苗叶,洗净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晒干。如遇阴雨应即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安徽、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时分歧稍弯曲,顶端具根茎(芦头),上面有许多半月形茎痕(芦碗)。全长6~3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皱缩,上部有横纹,通体有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样根痕,横向略延长。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至类棕色,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着,淡棕色,木部类白色,中央无髓。气无,味微甘而后苦。以条粗均匀,坚实、洁白、味苦者佳。条不均匀,折断中空,色灰白者质次。

功能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⑤《本草衍义》:“治肺痈”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7、紫草

别名茈草,紫丹,紫芺,地血,紫草茸,鸦衔草,紫草根,山紫草,红石根,野紫草,野麻灯,大紫草,红紫草,紫根,紫草根子,红条紫草,茈草,紫苭,茈蔰,硬紫草,软紫草。

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4~5月或9~10月间挖根,除去残茎及泥土(勿用水洗,以防退色),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硬紫草 为紫草的干燥根,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长约7~15厘米,直径约0.7~2厘米,根头部具茎残基,常有侧根。表面暗紫色,粗糙,有纵沟,皮部薄,稍有鳞片。质硬而轻脆,易折断,断面片状,皮部深紫色,与木部之间有裂隙或呈小圆孔状,木部较明显,黄白色。气特殊,味微甘而酸。主产东北、湖北、湖南等地。②软紫草 为新藏假紫草的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扭曲,长约7~20厘米,直径约1~2.5厘米。表面暗紫色。顶端有茎基。皮部极疏松,成条状的鳞片,常十几层重重相迭,易剥落成不整齐的条状碎片。质松软而轻,易折断,断面成片状,木部不明显,黄白色,成环状,中心有暗紫色的大形髓。气特殊,味微酸。主产新疆。③滇紫草 为滇紫草的根除去外皮的木部,亦称硬紫草,圆柱形,长约15厘米,直径1~2厘米。下部长分歧。表面紫褐色,被暗紫色粉末,具扭曲的纵皱。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木部黄白色而稍紫,髓部紫色。气微弱,味微酸。滇紫草皮:为滇紫皮的根皮,呈不规则的碎片,长约0.5~5厘米,宽约0.5~2厘米,常数层相迭。表面紫褐色、内面平滑。质脆易断。气弱,味淡。主产云南。此外尚有:①天山紫草,与新藏假紫草近似,植株较矮小,聚伞花序呈簇生状。分布新疆。②帕米尔假紫草,根较粗大,茎多分枝;叶线状披针形;花冠长筒状,黄色,喉部有紫斑。分布新疆昆仑山。③假紫草,又名:内蒙紫草。高9~22厘米。茎单一或多枝。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1.5厘米,宽0.2~0.6厘米。总状花序,花冠黄色,裂片具紫斑。分布内蒙古、甘肃、新疆。④长花滇紫草,与滇紫草近似而矮小,高15~30厘米。花冠约3厘米。分布西藏。上述植物的根均作紫草入药。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治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①《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②《别录》:“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③《药性论》:“治恶疮、瘑癣”④《本草图经》:“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⑤《纲目》:“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⑥《医林纂要》:“补心,舒肝,散瘀,活血”⑦《吉林中草药》:“治便秘,尿血”⑧《陕西中草药》:“治汤火伤,皮炎,湿疹,尿路感染”

8、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9、山楂

别名红果子,棠棣子,檕梅,朹子,鼠查,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子,茅樝,猴樝,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粱梅,柿楂子,茅楂,猴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性状①北山楂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呈球形或梨形,径约2.5厘米。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常为3~5毫米厚的横切片,多卷缩不平,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5~6粒淡黄色种子,有的种子已脱落;有的片上可见短果枘或下凹的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陕西、山西、江苏亦产。②南山楂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呈类圆球形,直径0.8~1.4厘米,间有压扁成饼状.表面灰红色,行细纹及小斑点,顶端有凹窝,其边缘略突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坚硬,核大,果肉薄,棕红色。气微,味酸微涩。以个匀、色红、质坚者为佳。主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山楂入药。①山里红 叶片宽卵形,3~5羽状深裂。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红色。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等地。②湖北山楂 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长1.5厘米;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2.5厘米,黑赤色,有显著的小斑点。分布我国中部及陕西、江苏各地。③辽山楂 叶先端3~5裂,基部楔形,花药淡红色或紫色,果实鲜红色。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④云南山楂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补化毒汤

大补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大补化毒汤的基本资料大补化毒汤(《痘疹全书》卷下)处方人参、白术、甘草、黄耆、桂、当归、赤芍。功能主治痘色灰白,因于气血不足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大补化毒汤相关中药

导赤化毒汤

导赤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导赤化毒汤的基本资料导赤化毒汤(《痘疹全书》卷下)别名导神化毒汤。处方木通、麦冬、甘草、辰砂(研,调)、灯心、栀子、酸枣仁(炒)。功能主治痘疮已成浆,脓血绷急而胀

回阳化毒汤

回阳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回阳化毒汤的基本资料回阳化毒汤(《万氏家抄方》卷六上)别名回灵化毒汤。处方人参、官桂、茯苓、白术、附子(制)、甘草。功能主治痘疹阴燥,曾吐泻,脉沉弱,手足宜冷而反

黄耆化毒汤

黄耆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黄耆化毒汤的基本资料黄耆化毒汤(《外科大成》卷四)处方黄耆(生)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化毒排脓。治干疥瘙痒,见血无脓。用法用量

大黄化毒汤

大黄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大黄化毒汤的基本资料大黄化毒汤(《痘疹全书》卷下)处方升麻、归尾、生地、桃仁、红花、枳壳、大黄、槟榔、麻子仁。功能主治痘出之初,腹痛,大便燥结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解肌化毒汤

解肌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解肌化毒汤的基本资料解肌化毒汤(《万氏家抄方》卷六)处方升麻、荆芥穗、苍术(炒)、甘草、赤芍、连翘、黄柏(酒炒)、葛根。功能主治痘疹有湿热,至灰白而腥臭者。用法用

附子化毒汤

附子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附子化毒汤的基本资料附子化毒汤(《片玉痘疹》卷九)处方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黄耆、甘草。功能主治痘疹成浆之时,吐泄不止,手足厥冷者。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本方用法

固本化毒汤

固本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固本化毒汤的基本资料固本化毒汤(《片玉痘疹》卷九)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炙)、官桂、诃子肉(炒)、丁香。功能主治痘养浆之时,因泄泻而致痘色灰白者。用法

甘桔化毒汤

甘桔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甘桔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甘桔化毒汤(《片玉痘疹》卷九)处方甘草、桔梗、射干、连翘、大力子(炒)。功能主治痘疮初起,失于调解,以致毒火熏蒸,喉舌生疮;又失于解毒,其疮稠

黄金化毒汤

黄金化毒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黄金化毒汤的基本资料黄金化毒汤(《医醇剩义》卷二)处方黄连5分,金银花2钱,赤芍1钱,丹皮2钱,连翘1钱5分,大贝2钱,花粉2钱,菊花2钱,薄荷1钱,甘草5分,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