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怒补肝汤
Posted 柴胡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怒补肝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解怒补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解怒补肝汤的基本资料
解怒补肝汤(《辨证录》卷十)处方白芍1两,当归5钱,泽泻1钱,柴胡1钱,荆芥1钱,甘草1钱,枳壳3分,丹皮3钱,天花粉2钱。
功能主治肝血少,少逢拂意之事,便觉怒气填胸,不能自遣,嗔恼不已。
用法用量水煎服。
解怒补肝汤相关中药材
1、天花粉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栝蒌粉,萎粉,栝楼根,蒌根,蒌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此外,尚有同属植物双边栝楼的根,在广西地区亦作天花粉使用。植物形态详“栝楼子”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皱缩不平,具有陷下的细根痕迹。质结实而重,粉质,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的维管束;横断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导管群条痕。气微,味淡后微苦。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以河南产量大、质量优,习称“安阳花粉”。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⑤《本草蒙筌》:“治偏疝”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2、荆芥别名假苏,鼠蓂,姜芥,假苏,姜苏,稳齿菜,四棱杆蒿,香荆荠,线荠。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3、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4、柴胡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5、枳壳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7~8月间采收,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绿衣枳壳 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 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 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 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形,直径3~4厘米。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有众多细小的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残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横断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黄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宽4~8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江苏。商品枳壳,除上述四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贵州、云南),枸橼(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实作枳壳使用。参见“甜橙”、“香橼”条。
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⑥《纲目》:“治里急后重。”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6、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7、白芍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8、泽泻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水泻,禹孙,水泽,如意花,车苦菜,一枝花。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性状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滑翳补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滑翳补肝汤的基本资料滑翳补肝汤(《金鉴》卷七十七)处方茯苓1钱,桔梗1钱,茺蔚子2钱,黄芩1钱,防风2钱,川芎1钱,知母1钱,黑参1钱,当归身2钱,人参1钱。制法
护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护肝汤的基本资料护肝汤(《辨证录》卷八)处方熟地5钱,鳖甲5钱,山茱萸2钱,何首乌3钱,白芥子3钱,当归1两,柴胡1钱5分。功能主治补肝祛邪。主肝木亏虚,邪遂乘机突入
处方1、滑翳补肝汤处方茯苓1钱,桔梗1钱,茺蔚子2钱,黄芩1钱,防风2钱,川芎1钱,知母1钱,黑参1钱,当归身2钱,人参1钱。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清散虚热。主因肝风冲上,脑脂流下所致滑翳内障。瞳心内
处方1、菊粉散别名菊花散处方黄菊花5钱(烧灰),烟胶2钱,轻粉1钱,枯矾1钱,黄丹2钱。制法上各为末。功能主治肥粘疮。用法用量菊花散(《青囊秘传》)。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引巫真君方处方2、补肝汤处方冬
处方1、补肝汤处方黄耆2.1克炙甘草1.5克升麻猪苓各1.2克白茯苓葛根人参各0.9克柴胡羌活陈皮连翘当归身,黄柏(炒)泽泻苍术曲末知母防风各0.6克制法上药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功能主治主前阴冰冷,
处方1、补肝汤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2钱,乌头4枚(炮裂,去皮脐),薏苡仁1两,独活1两,附子2枚(炮裂,去皮脐),柏子仁(研)2两,防风(去叉)2两,细辛(去苗叶)2两,山茱萸3分,桂(去粗皮)3
降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降肝汤的基本资料降肝汤(张伯臾方)处方羚羊角0.6克(冲服),生石决30克(先煎),生地18克,白芍18克,炙甘草3克,地龙9克,竹茹9克,黄芩9克,丹皮9克,郁金9
调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调肝汤的基本资料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卷上)处方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功能主治
温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8味。温肝汤的基本资料温肝汤(《会约医镜》卷四)处方当归枸杞子各6克茯苓肉桂乌药各4.5克木香1.5克小茴1.8克(炒)吴茱萸4.5克(开水泡一次用)生姜2.1克功能主治
和肝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和肝汤的基本资料和肝汤(《辨证录》卷三)处方柴胡栀子丹皮苍术天花粉各6克白芍15克茯苓生地各9克甘草3克陈皮1.5克川芎3克功能主治治火郁于上、中二焦,上身疼痛,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