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煎口脂
Posted 麝香
篇首语: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 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煎口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煎口脂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
甲煎口脂的基本资料
甲煎口脂(《千金》卷六)处方沉香6两,甲香6两,丁香6两,麝香6两,檀香6两,苏合香6两,熏陆香6两,零陵香6两,白胶香6两,藿香6两,甘松香6两,泽兰6两。
功能主治唇白无血色及口臭。
用法用量用胡麻油5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胶香、藿香、甘松、泽兰,少时下火,绵滤,纳瓷瓶中。余8种香捣作末,以蜜和,勿过湿,纳着1小瓷瓶中令满,以绵幕口,作十字络之,以小瓶覆大瓶上,两口相合,密泥泥之,乃掘地埋油瓶,令口与地平,乃聚干牛粪烧之7日7夜,不须急,满12日烧之弥佳,待冷出之即成,其瓶并须熟泥匀厚1寸晒干,乃可用。一方用糠火烧之。
甲煎口脂相关中药材
1、白胶香别名枫香脂,枫脂,白胶,芸香,胶香。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脂。选择生长20年以上的粗壮大树,于7~8月间凿开树皮,从树根起每隔15~20厘米交错凿开一洞。到11月至次年3月间采收流出的树脂。晒干或自然干燥。防止混入泥砂等物。
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树脂为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或球形颗粒,亦有呈块状或厚片状者。表面淡黄色,半透明。质松脆,易碎。断面有玻璃光泽。气清香,燃烧时更烈。以质脆、无杂质、火燃香气浓厚者佳。
功能主治活血,凉血,解毒,止痛。治痈疽,疮疥,瘾疹,瘰疬,金疮,齿痛,吐血,衄血。①《唐本草》:“主瘾疹风痒浮肿,齿痛”②《纲目》:“治一切痈疽疮疥,金疮,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烧过揩牙,无牙疾”③《本草求原》:“治中风,腰痛,行痹,痿厥,脚气”
2、苏合香别名帝膏,苏合油,苏合香油,帝油流,流动苏合香。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通常于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分泌香脂,浸润皮部。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除去杂质,即为苏合香的初制品。如再将此种初制品溶解于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宜装于铁筒中,并灌以清水浸之,置阴凉处,以防止走失香气。
生境分布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土壤。原产小亚细亚南部。我国广西有栽培。主产土耳其西南部。
性状苏合香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黄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质粘稠,挑起则连绵不断。体重,入水则沉。气芳香,味略苦辣而香。以黄白色、半透明、有香味者为佳。
功能主治通窍,辟秽,开郁,豁痰。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痫,温疟,心腹猝痛,疥癣,冻疮。①《别录》:“主辟恶,温疟,痫痓。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②《本草正》:“杀虫毒。疗癫痫,止气逆疼痛”③《本草备要》:“走窜,通窍开郁,辟一切不正之气”④《玉楸药解》:“利水消肿,治胀,疹疿,气积血症,调和脏腑”
3、零陵香别名熏草,燕草,蕙草,香草,铃铃香,铃子香,黄零草,熏香,陵草。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9~10月间,将植株连根拔起,去净根上泥沙,烘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山谷、河边、林下。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产广西、广东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多扭曲不直,呈灰绿至紫棕绿色。表面有纵走线纹及3条棱翘,一侧常生有须状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三角形,类黄白色。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卵形多皱折,基部楔形具翼,羽状网脉显着,类纸质。有时于叶腋处带有球形蒴果,类白色,果柄细长,长达3.5厘米,萼宿存,果皮薄,内藏多数细小的棕黑色种子,呈立体三角形。根须状,棕黑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以茎叶嫩细、灰绿色、干燥、香气浓、无泥沙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寒,辟秽浊。治伤寒、感冒头痛,胸腹胀满,下利,遗精,鼻塞,牙痛。①《别录》:“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②《药性论》:“能治鼻中息肉、鼻齆”③《海药本草》:“主风邪冲心,牙车肿痛,虚劳疳匿,凡是齿煮,煎含良”④《日华于本草》:“治血气腹胀,酒煎服”⑤《开宝本草》:“主恶气疰,心腹痛满,下气,和诸香作汤丸用之”⑥《广西中药志》:“散风寒,辟瘟疫岚瘴。治时邪感冒头痛”
备注据《证类本草》濠州零陵香及《植物名实图考》的零陵香附图,均似唇形科植物罗勒或九层塔,但目前用罗勒作零陵香者,仅见于江浙地区。九层塔则仅在台湾及海南岛有分布。市售之零陵香商品主要为灵香草,该种与《证类本草》所载之蒙州零陵香相符。
4、甘松别名甘松香,甘香松,香松。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角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①《本草拾遗》:“主熏皮黚黯,风疳齿匿,野鸡痔”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5、藿香别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猫尾巴香,猫巴虎,拉拉香,八蒿,鱼香,鸡苏,水麻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性状①广藿香 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约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毛茸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毛茸,质柔而厚。气香,浓郁,昧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产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②藿香 又名:土藿香(《滇南本草》),杜藿香。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约3~10毫米,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毛茸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功能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②《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③《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④《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⑤《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6、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7、甲香别名水云母,催生子,水云母,海月。
来源为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
生境分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质海底。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区。产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性状为圆形的片状物,直径1~4厘米,厚0.2~1厘米。内面略平坦,显螺旋纹,有时附有棕色薄膜状物质;外面隆起,有显着或不显着的螺旋状隆脊,凹陷处密被小点状突起。质坚硬而重,断面不平滑。气微,味咸。
功能主治治脘腹痛,痢疾,淋病,痔瘘,疥癣。①《唐本草》:“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②《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③《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痿痔”
备注本品在广东、广西、四川、甘肃、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山西以及天律、武汉等地均作云母用。
8、松香别名松脂,松膏,松肪,松胶香,沥青,白松香,松胶,黄香,松脂香。
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香。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性状松香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治痈疽,疔毒,痔瘘,恶疮。疥癣,白秃,金疮,扭伤,风湿痹痛,疠风瘙痒。①《本经》:“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②《别录》:“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③《药性论》:“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蛀孔,少许咬之不落;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风”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主瘘烂,排脓”⑤《滇南本草》:“疗赤白癜风,厉风”⑥《医学入门》:“治历节酸痛,生津止渴,固齿,聪耳明目;入滋补药和服,壮阳,实阴茎,令人有子”⑦《纲目》:“强筋骨,利耳目。治崩带”⑧《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9、沉香别名蜜香,沉水香,蜜香,栈香。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国产沉香的采集:选择树干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在距地面1.5~2米处的树干上,用刀顺砍数刀,深约3~4厘米,待其分泌树脂,经数年后,即可割取沉香。割取时造成的新伤口,仍可继续生成沉香。又法:在距离地面约1米处的树干上,凿成深3~6厘米,直径约3~10厘米的数个小口(俗称“开香门”),然后用泥土封好,待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分泌树脂,数年后生成沉香,即可割取。又枯死的白木香树,有时亦可觅得沉香,此香因年代较久,含脂量高,品质较好,但产量不多。采得沉香后,再用小刀剔除不含树脂的部分,晒干后即为成品。须贮藏于密闭的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止走油、干枯。
性状①进口沉香 为植物沉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盔帽形、棒状或片状,外形极不规则,长7~2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褐色,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平滑光润。质坚实,沉重,难折断,用刀劈开,破开面呈灰褐色。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香气浓烈。主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地。②国产沉香 又名:海南沉香。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不规则块状或片状,长3~15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凹凸不平,有加工的刀痕。可见黑褐色的含树脂部分与黄色的木部相间,形成斑纹。其孔洞及凹窝的表面呈朽木状。质较轻,折断面刺状,棕色。大多不能沉水。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发浓烟,香气浓烈。主产海南。广西亦产。沉香中油性足、体质重而性糯者,经精选加工后即为伽喃香,参见“伽喃香”条。
功能主治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③《海药本草》:“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④《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⑤《珍珠囊》:“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⑥《纲目》:“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⑦《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10、泽兰别名地瓜儿苗,地笋,甘露子,方梗泽兰,虎兰,龙枣,虎蒲,小泽兰,地瓜儿苗,红梗草,风药,奶孩儿,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接古草,地环秧,地溜秧,甘露秧,草泽兰,水香,虎薄,矮地瓜儿苗,野麻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茎叶。夏、秋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全草,去净泥沙,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的低洼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丛及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长30~40厘米。茎四方形,直径2~5毫米,节明显,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暗绿色或微带黄色。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成轮状。气无,味淡。以叶多、色绿、不破碎、茎短、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行水。治经闭,症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金疮,痈肿。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同属植物作泽兰入药,如山东有用毛叶地瓜儿苗和台湾地瓜儿苗;吉林用小花地瓜儿苗、狭叶地瓜儿苗和朝鲜地瓜儿苗;新疆则用欧地瓜儿苗 在长江以南各省尚有以菊科泽兰属植物如华泽兰(植物形态参见“广东土牛膝”条)、山兰(植物形态参见“秤杆草”条)、兰草(植物形态参见“佩兰”条)的全草作泽兰使用。
11、檀香别名白檀,白檀木,旃檀,白檀,白檀香,黄檀香,真檀,裕香,檀香木。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①陶弘警:“消风肿”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12、麝香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风艾(别名艾纳香、冰片艾),辛、微苦,微温。祛风消肿,活血散瘀。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痛,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湿疹,皮炎。本文介绍了含有大风艾的处方1个。处方1、甲煎唇脂处方甘松
处方1、甲煎唇脂处方甘松香5两,艾纳香1两,苜蓿香1两,茅香1两,藿香3两,零陵香4两。制法先以酒1升,水5升,相和作汤,洗香令净,切之;又以酒、水各1升浸1宿,明旦纳于1斗5升乌麻油中,微火煎之,三
处方1、甲煎唇脂处方甘松香5两,艾纳香1两,苜蓿香1两,茅香1两,藿香3两,零陵香4两。制法先以酒1升,水5升,相和作汤,洗香令净,切之;又以酒、水各1升浸1宿,明旦纳于1斗5升乌麻油中,微火煎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