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秘 小行星
Posted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宇宙探秘 小行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它们的“个头”比大行星的卫星还小得多,一般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小行星带。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小、质量小,最大的小行星直径还未超过800公里。它们和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偶然地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至今已发现了上万颗小行星,而正式注册、取得太阳家族“公民权”的小行星到1994年底已达5300多颗。
小行星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在以往的天文学研究中却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譬如,1873年,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利用8号花神星冲日,1877年英国天文学家吉尔利用4号灶神星冲日测定日地距离,都得到了精确的结果。1930~1931年,433号爱神星大冲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了空前规模的国际联测,得到了三角测量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日地距离数值14958万公里。
另外,利用小行星还可以测定行星的质量。当某颗小行星接近大行星时,大行星对它的摄动作用必然影响其轨道,从它轨道的微小变化中可以算出行星的实际质量。1870年,天文学家利用29号爱姆菲特列塔接近木星时所测得的木星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1047,今天天文学家仍在采用这个数。水星、金星、土星、火星等行星的质量均是用小行星测定的,测出的值有相当高的准确度。
为了改进和提高星表的精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十几个天文台对谷神星等10颗小行星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归算,从实际的数据及已知的轨道根数求得黄道和天赤道的准确位置。
小行星还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按照现代太阳系形成理论,太阳系是在46亿年前由一团混沌星云凝聚而成的。而当初星云形成太阳系的具体过程已无法从地球或其他行星上找到痕迹了,只有小行星和慧星还保留着许多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状态,因此它们被天文学家称为太阳系早期的“活化石”。
另外,小行星的研究对于发展人类航天事业,保护地球环境,开发宇宙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地小行星,它们即是潜在的矿物资源,又是小行星中最容易实现的航天近探的目标。
小行星的直径很小,在天文学家所获得的几百颗小行星半径值中,只有几颗较大、较近的小行星是直接测量的,其它都是用红外波和偏振法测定的。测量表明,直径在10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有110颗,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有560颗,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直径都在1~2公里,还不如地球上的一座山大呢!
至于小行星的质量,除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和4号灶神星外,所有的小行星质量都是由它们的直径和假定的密度推算出来的,仅有数量级的概念。一般认为小行星的总质量值为1000亿吨,其中谷神星大约占总质量的一半。
小行星的反照率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状况。由于小行星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再加上自转,使小行星的亮度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根据亮度变化曲线,可测出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轴的取向,并推测它们的形状。从目前已知自转状况的200多颗小行星看来,自转周期多数在4~16小时,平均为11.47小时。自转轴的取向是随机分布的。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小行星的形状一般比较规则,接近球形,直径小于100公里的小行星形状则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呈长柱形,有的犹如哑铃,还有的甚至像是两块石块粘在一起的。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从50年代末开始小行星的光电观测,已发表了数十条小行星光度曲线,其中有些是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的,由于观测质量高,被国外观测者广泛采用。
小行星的探测追踪
1991年10月29日,“伽利略号”宇宙飞船于掠过951号小行星加斯帕(951 Gaspra),从距离1600公里处飞近探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颗小行星表面50米的细节特征。飞船上的近红外测绘分光仪所作的初步测量表明,加斯帕的形状很不规则,有可能是由一个大的母体中分裂出来的,这是宇宙飞船探测的第一例小行星。
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 Ida(艾达)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S型小行星。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测器与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访问由于NEAR探测器不是专门用来对其进行考察而成为唯一的一次访问。NEAR是用于在1999年 1月对Eros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对于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目前,意大利已制定了一个以皮亚齐命名的近地小行星航天探测计划,准备近探433号爱神星。
小行星的卫星
1978年6月7日,美国天文学家麦克马洪在观测532号大力神小行星掩恒星时,发现它有一颗卫星,命名为1978(532)I,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有卫星。532号小行星和其卫星的直径分别为243公里和45.6公里,彼此相距977公里。半年后天文学家又从18号郁神星掩恒星的资料中发现它也有卫星,这对小天体中心距为460公里,直径分别为135公里和37公里,倘若这是一颗同步卫星,那么在郁神星上看来,这个“月亮”的角直径可达5°24′,视面积几乎是我们月球的120倍。以后,又在重新处理过去的一些小行星掩星资料时发现若干小行星也有卫星,其中包括2号智神星、6号春神星、9号海神星、12号凯神星等,大概有三四十颗。
1980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光斑干涉测量的新技术证明2号智神星确实存在一颗卫星,但是,对于小行星是否有卫星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天文学家认为,人类已经发射了那么多空间探测器,但迄今未发现一颗小行星的卫星,所以小行星有卫星的结论缺乏观测证据。另外,小行星卫星在天体系统中属于什么层次,能否与月球或木卫等相提并论现在也没有定论。
1989年发射的木星探测器“伽利略”在1991年10月飞过第951号小行星加斯帕,圆了天文学家近探小行星的梦想。1993年8月,“伽利略”掠过第243号小行星艾达,进行了多项观测记录。1994年2月,天文学家分析“伽利略”发回的资料,发现艾达附近有一颗比它小得多得卫星,并在英国学术周刊《自然》上发表了艾达与卫星的合影、卫星的放大图象。此后,“伽利略”又发回更新的成象和光谱资料。据此,天文学家估计艾达卫星的直径为1.5公里,发现时距小行星仅100公里,天文学家认为,这是确切发现小行星有卫星的第一例。
相关参考
在太阳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像石头一样的天体,这就是小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大的直径上千千米,小的仅数米。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对于行星来说,简直太小了,表面也没有大气层。从地球上看去,这些小行星的亮度
太阳系里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于小行星带中,环绕太阳有秩序地运行着。但是,也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很特殊,它们在运行过程中会穿越地球轨道,有可能与地球相撞。科学家们提出,约在距今6500万年以前,地球就曾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多半都有卫星,这些大行星质量都比较大,有自己的卫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可是,据观测,身材较小的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卫星,第一颗被发现有卫星的小行星是赫列克娜,它的直径只有243千米,而其
矮行星是指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矮行星须具备四个条件:要绕着太阳公转;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使自身达到近似球体;该天体在公转区
发射星云的一种。在望远镜中大都具有象天王星或海王星那样的略带绿色而有明亮边缘的小圆面,因此赫歇尔在1779年发现这类天体后称它们为行星状星云。用大望远镜观察显示出行星状星云有纤维、斑点、气流和小弧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亮的是金星,它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金星最亮的时候,比著名的亮星天狼星还要亮14倍。金星之所以这么亮,是因为它的外面包着厚厚的云层,云层里存在大量的
陨石来自于遥远而古老的太空。陨石是由地球以外的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如小行星、行星、大的卫星或彗星等分裂后产生的碎块形成的,包含着大量太阳系天体形成和演化的信息。从现在采集到的陨石来看,大部分陨石来源
人类在研究太阳系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卫星围绕行星旋转,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610年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火星、土星、木星、
现代天文学家有水星、金星、火星及一些外行星数十个卫星的详尽地图,有木星天气情况和土星光环旋转状况的电影底片,还有在金星和火星表面拍摄的照片,所有资料都是由地面控制的
1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物体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间中的一点,在该点处,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推导证明的。1906年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