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散
Posted 胡桃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胡桃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桃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
胡桃散的基本资料
胡桃散(《医统》卷四十二)处方胡桃仁(去油)4两,皂角刺(炒焦)2两,故纸(微炒)1两半,槐花(炒)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肠风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或汤调下。
注意老人更宜服。
胡桃散(《普济方》卷二四七)处方胡芦巴、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诸疝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酒调下。
胡桃散(《医学心悟》卷六)处方大胡桃1枚,全蝎2只。
制法以大胡桃剖开口,将全蝎纳入,烧灰存性,研末。
功能主治鱼口便毒。
用法用量热酒冲服。
胡桃散(《医学六要》卷七)处方核桃仁1个(去皮,捣烂),穿山甲(炒)1钱。
功能主治妇人少乳,乳汁不行。
用法用量上捣合一处,黄酒调服。
胡桃散(《杨氏家藏方》卷十六)处方莴苣子、胡桃肉(去涩皮)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下奶。主
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胡桃散(《朱氏集验方》卷五引《夷坚志》)处方生姜2钱,人参3寸(作4段),胡桃2个(去壳)。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入夜含于口中。
胡桃散(《杨氏家藏方》卷十)处方胡桃肉(汤浸,去皮)破故纸(炒)大枣(煮去皮、核)各等分
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和匀。
功能主治治小肠气。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胡桃散相关中药材
1、胡芦巴别名葫芦巴,苦豆,芦巴,胡巴,季豆,小木夏,香豆子。
来源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全草,打下种子,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主产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云南、陕西和东北等地亦产。
性状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滑。两面各具一条深斜沟,两条斜沟相接处可见种脐与珠孔。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子叶略不对称,呈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子叶2片,呈长圆形,一端有圆形的胚根。气微,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味淡微苦。以个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①《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②《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③《国药的药理学》:“为滋养强精药,用子阴痿、遗精及早泄。”④《四川中药志》:“治寒泻。”
2、胡桃仁别名虾蟆,胡桃穰,胡桃肉,核桃仁,虾蟆。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于白露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外皮沤烂,击开核壳,取其核仁,晒干。本品易返油、虫蛀,立夏前后,须藏于冷室内。
生境分布喜生于较温润的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我国各地广泛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以河北产量最大,山西所产品质佳。
性状种仁多破碎成不规则的块状,完整者类球形,由二瓣种仁合成,皱缩多沟,凹凸不平。外被棕褐色薄膜状的种皮包围,剥去种皮显黄白色。质脆,子叶富油质。气微弱,子叶味淡,油样,种皮味涩。以色黄、个大、饱满、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治肾虚喘嗽,腰痛脚弱,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石淋,大便燥结。①孟诜:“通经脉,润血脉,黑须发,常服骨肉细腻光润。”②崔禹锡《食经》:“下气,主喉痹,杀白虫。”③《本草拾遗》:“食之令人肥健。”④《开宝本草》:“多食利小便,去五痔。”⑤《七卷食经》:“去积气。”⑥《纲目》:“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⑦《医林纂要》:“补肾,润命门,固精,润大肠,通热秘,止寒泻虚泻。”⑧《本草从新》:“治痿,强阴。”
3、穿山甲别名鲮鲤甲,鳢鲤甲,鲮鲤角,川山甲,鳖鲤甲,山甲,甲片,麒鳞片,鳞片,随碱片,鲮鲤甲,鳣鲤甲,麒麟片,麟片,山甲片,钱鲤甲。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厘米,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效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②陶弘景:“疗疮癞”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⑥《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备注进口的穿山甲商品,多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一般分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灰黄色,习称“铜甲片”,品质较次;小甲片褐色,习称“铁甲片”,品质较优。
4、皂角刺别名天丁,皂丁,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5、核桃仁别名胡桃仁,胡桃肉,核桃。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种子。9~10月采收果实,除去肉质果皮,敲破果壳取出种子。
生境分布生于较湿润的肥沃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或丘陵地带。主产河北、北京、山西、山东。
性状完整种子类球表,由两片呈脑状的子叶构成,直径1~3cm,凹凸不平,表面淡棕色或深棕色,种皮菲薄,有深色脉纹,一端有三角状突起的胚根,大多破碎成 规则块状,乳白色或黄白色,富油质。味微香甜;种皮微涩。
功能主治温补肺肾,定喘润肠。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
6、莴苣子别名苣蕂子,白苣子,苣蕂子,生菜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生境分布产于河北,山西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而扁,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的顺直纹理;搓去外皮,即露出棕色的种仁,富油性。气弱,味微甘。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纲目》:“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
7、桃仁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8、全蝎别名虿尾虫,杜伯,主簿虫,蛜蚚,全虫,茯背虫,虿尾虫,蝎子。
来源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野生蝎由仲春至初秋捕捉。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为“伏蝎”,因已食泥土,品质较次。饲养蝎,来年收捕1次,一般在秋季晚上,用灯光诱捕,待蝎子出动后用竹筷挟入光滑的瓷盆内,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倒入缸内。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然后捞出,置沸水锅中,加少量食盐,煮沸后,清水漂过,晾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主产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虫,头胸部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完整者长约6厘米。全体绿褐色,腹及肢为黄色,尾刺尖端呈褐色。胸部折断后可见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残余物,后腹部中空。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以色黄、完整、腹中少杂物者为佳。有单用其后腹部者,称为“蝎尾”,又名“蝎梢”。
功能主治祛风,止痉,通络,解毒。治惊风抽摘,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①《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②《本草图经》:“治小儿惊搐”③《本草会编》:“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④《纲目》:“治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⑤《本草正》:“开风痰”⑥《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⑦《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9、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10、人参别名棒锤,山参,园参,参叶,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人衔,神草,百尺杵,海腴,棒棰。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性状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11、大枣别名干枣,美枣,良枣,红枣,木蜜,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枣子。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备注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12、槐花别名槐蕊,金药树,护房树,豆槐,槐米。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花朵或花蕾。夏季,花初开放时采收花朵,商品称“槐花”;花未开时采收花蕾,商品称“槐米”。除去杂质,当日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平原或植于庭园。我国大部地区有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而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地为主产区。
性状①槐花 干燥花朵,花瓣多数散落,完整的花呈飞鸟状,直径约1.5厘米,花瓣5枚,黄色或淡棕色,皱缩、卷曲。基部萼筒黄绿色,先端5浅裂。雄蕊淡黄色,须状,有时弯曲。子房膨大。质轻,气弱,味微苦。以色黄白、整齐、无枝梗杂质者为佳。②槐米 又名:槐花米(《医方易简》)。系干燥的花蕾,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5毫米,宽1.5~2毫米。外表黄褐色或黄绿色,稍皱缩,下部为钟状花萼,先端具不甚明显的5齿裂,有时有短柄,上部为未开放的花冠,大小不一,花萼和花冠的外面均疏生白色短柔毛。质松脆。气弱,味微苦。以花蕾足壮、花萼色绿而厚、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①《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②《医学启源》:“凉大肠热”③《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④《本草正》:“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⑤《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⑥《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⑦《本草求原》:“为凉血要药。治胃脘卒痛,杀蛔虫”⑧《东北药植志》:“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胡桃青皮(别名青胡桃皮、青龙衣),苦;涩;性平,止痛;止咳;止泻;解毒;杀虫。主脘腹疼痛;痛经;久咳;泄泻久痢;痈肿疮毒;顽癣;秃疮;白癜风,本文介绍了含有胡桃青皮的处方2个。处方1、揩齿散处方莲子草
胡桃壳,苦;涩;性平,止血;止痢;散结消痈;杀虫止痒。主妇女崩漏;痛经;久痢;疟母;乳痈;疥癣;鹅掌风,本文介绍了含有胡桃壳的处方1个。处方1、罗汉散处方生地炭3两,黄芩炭2两,南楂炭2两,粟壳炭2两
阿魏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0味。阿魏散的基本资料阿魏散(《普济方》卷二三七)处方阿魏(研)1两,安息香(入胡桃相合,研)1两,甘草(炙,锉)半两,猪牙皂荚(涂酥炙令黄,去皮子)1两,木香、天灵盖(
胡桃涂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胡桃涂方的基本资料胡桃涂方(《圣济总录》卷十八)处方初结青胡桃1颗(取外皮用),石硫黄1皂子许(研如粉)。制法上先取胡桃皮切,研如膏,入硫黄末和匀。功能主治紫癜风并
胡桃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胡桃饮的基本资料胡桃饮(《卫生鸿宝》卷三)处方胡桃肉(连皮)3个,橄榄核3个(烧存性),雄黄(水飞)3分,甘草(浓煎汁)、生蜜数匙。功能主治解胎毒。主用法用量上和匀,
胡桃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9味。胡桃丸的基本资料胡桃丸(《回春》卷五)处方乳香、沉香、木香、母丁香、大茴香、干姜、杜仲(姜汁炒去丝)、没药、菟丝子(酒制)、破故纸(酒炒)各等分,胡桃
胡桃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胡桃汤的基本资料胡桃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处方胡桃肉4两,补骨脂4两,杜仲4两(一作各4钱)。功能主治肾虚腰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2贴。用水2钟,煎7分,空
处方1、覆盆子丸处方覆盆子(去萼)1两,远志(去心)1两,杜仲(去皮,炒去丝)1两,柏子仁(炒香,另捣之)2两,枸杞子(焙干)2两,地肤子(微焙香)1两,胡桃仁(去皮,另研)2两。制法上为细末,将山药
处方1、加味苍术膏处方苍术10斤(捣如泥,入大锅内,用水2桶,以文武火煮至10余碗,取出绢滤,入瓷罐内),人参4两,生地4两,熟地4两,黄柏4两,远志4两,杜仲4两,川芎4两,胡桃肉4两,川椒4两,故
苏颂说:胡桃出产于北方。现在陕西、洛阳一带很多。树大枝叶繁密能遮阴。果实内有房,秋冬季成熟后采收。出产于陈仓的皮薄多肉。出产于阴平的核大皮脆,用力一捏就碎。汴州虽有但果实不好,长江一带某些地方也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