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茵陈汤
Posted 附子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茵陈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小茵陈汤的基本资料
小茵陈汤(《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方》)处方附子1枚(作八片,炮)甘草(炙)30克 茵陈60克
制法上药细切,作三服。
功能主治治发黄,遍身冷,脉沉细而迟者。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小茵陈汤相关中药材
1、附子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2、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3、茵陈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绵茵陈,茵陈蒿,猴子毛。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备注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茵陈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4味。大茵陈汤的基本资料大茵陈汤(《医心方》卷十引《深师方》)处方茵陈蒿2两,黄柏2两,大黄1两,甘草1两,人参1两,栀子14枚,黄连1两。制法上切。功能
黄白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黄白茵陈汤的基本资料黄白茵陈汤(《辨证录》卷七)处方白芍1两,茯苓1两,猪苓3钱,茵陈1钱,白术5钱,甘草1钱,黄连5分,半夏5分。功能主治感湿热又感风邪,厥逆下
草果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草果茵陈汤的基本资料草果茵陈汤(《温病条辨》卷二)处方草果1钱,茵陈3钱,茯苓皮3钱,厚朴2钱,广皮1钱5分,猪苓2钱,大腹皮2钱,泽泻1钱5分。功能主治足太阴寒
茯苓栀子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茯苓栀子茵陈汤的基本资料茯苓栀子茵陈汤(《卫生宝鉴》卷十四)处方茵陈叶3克茯苓(去皮)1.5克栀子仁苍术(去皮,炒)白术各9克黄芩(生)1.8克黄连(去须)
和中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和中茵陈汤的基本资料和中茵陈汤(《医醇剩义》卷三)处方当归2钱,茯苓2钱,白术1钱,广皮1钱,厚朴1钱,木香5分,砂仁1钱,茅术1钱,山栀1钱5分,茵陈3钱,萆
酒煮茵陈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酒煮茵陈汤的基本资料酒煮茵陈汤(《古今医鉴》卷六引蒋云山方)处方茵陈1两。功能主治酒疸。遍身眼目金黄,如黄金色者。用法用量上用好陈酒1钟半,煎至8分,食远温服。酒
柴胡加山栀子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柴胡加山栀子汤的基本资料柴胡加山栀子汤(《伤寒广要》卷八)处方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茵陈蒿。功能主治发黄,脉弦数,口苦胸满,心烦发热,或往来寒热,日晡小有潮热,或
处方1、柴胡汤处方柴胡3两,枳实3两(炙),栝楼3两,黄芩3两,栀子仁3两,茵陈3两,龙胆2两,大黄3两(切)。制法上切。功能主治天行5-6日,壮热,骨烦疼,兼两胁连心助下气胀急硬痛,不能食,恐变发黄
处方1、地黄汤别名地黄茵陈汤处方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猪苓、赤获苓、泽泻、甘草、山茵陈各等分。功能主治胎受母热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黄,身热,大便秘,小便黄色,多啼不乳。用法用量地黄茵陈汤(《幼幼发
处方1、当归白术汤别名当归茵陈汤处方白术3两,茯苓3两,当归1两,黄芩1两,茵陈1两,前胡2两,枳实(麸炒,去瓤)2两,甘草(炙)2两,杏仁(麸炒,去皮尖)2两,半夏(汤洗7次)2两半。制法上锉散。功